文档介绍:对青年教师刘老师所上《藤野先生》一课的点评与思考时间::会议室主持人:刘风格刘老师的课安排在校公开课的第一节,上周的安排,所以时间有点仓促,但刘老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并且课上的如此从容淡定,实属难得!上课的班级是初二(3)班。先说几句题外话,初二(3)班管理的还是不错,我第一次走进去感觉非常的清爽、整齐,可见班主任老师(后经打听是曹宁老师)在管理上费了不少心思。(有点越位了,我道歉先!)初二(3)班是普通班,属于第二、第三拨“韭菜”,但学生很热情,几个男同学非常热心地帮我做各种课前的准备工作与收尾工作,特别感谢他们!作为评课,我们就课论课。首先说说《藤野先生》这堂课,作为一篇几代人都学过的文章,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刘老师把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上,无疑是很准确的。总结而言,刘老师这堂课有很多的地方可圈可点:如表现出比较高的整体素质,语言清晰,举止得体,教学思路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书,现在很多教师的板书真的需要提高。据我平时的观察,有的要么字如“螃蟹满地爬”,有人要么字如“蝼蚁看不清”,有的要么板面如“蓬草随风飘”,等等,不一而足。试想一想,作为学生,每天要面对一堆没有欣赏价值的板书,情何以堪?刘老师的板书非常好。从板面上讲,整个板面分三部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放在黑板的中间,两边为各类“旁逸”知识点的讲解。这完全符合教师板书的要求,值得大家学习。从书写方面讲,虽然谈不上苍劲有力,但也质朴大方,有板有眼,作为一个女老师,能写出这样的字,不容易!接着讲一讲存在的问题,这里只是针对本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思考,同时探讨一下,如何提升普通班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下面具体谈。本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导入——背影介绍——扫清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存在的问题是,显得平淡,至少是作为公开课是如此。导入语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老师采用的是回顾旧知识的办法,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理科的老师喜欢采用,它起到巩固旧知识,链接新知识的作用。当然,如果刘老师设计一个与本课的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有关的,比较生活化的,(这里要注意面对是普通班的学生)的导入语,语言尽量生动一些。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反应。一般而言,上课一开始要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搞起来,不能一开始就比较低沉,特别是下午第一堂课,经过一些教室时,常常看见教室里“卧倒一大片”,除了对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学生,我们不能剥夺他的“睡觉权”外,我们老师还要想一些招,以调起学生的兴趣,也我们的课上得更加清松一些,有效一些,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或者课堂实录什么的。。这个环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所谓“必要的”,指对于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间隔的文章,教师在讲解时文章之前,把作者其人、其事交代清楚。知人论世,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不是必需的”,指语文老师在解读课文时不要把背景介绍这个环节固定化,逢课必讲,必在解读文本内容之前讲。是否要讲?要根据课文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确定;是否一定要在导入语之后就讲,更要灵活处理,不要弄成一种模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感觉乏味,自己都感觉生硬。虽然备课时不用花什么精力,但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能力大为不力。如果背景知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