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光圈是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用F值。光圈F值=镜头的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的平方。,是由镜头和成像面之间的距离决定的。我们通常所说的60mm,18mm,200mm,说的就是镜头中心到胶片(或者数码感应面)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叫焦距。一个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这个镜头的成像距离,亦即这个镜头能正确聚焦的最小距离,从这个距离往上,都是可以对准的。所谓变焦是指焦距可变,直观一点说,就是镜头本身可以伸长伸短,镜头通过拉近拉远可以放大或者缩小被摄物体,同时改变成像角度。跟能在哪里Focus关系不是很大。除非螺一定需要万人迷占据画面的巨大比例,或者万人迷总是往螺前面凑超过最小成像距离(这个各个镜头不同,要查一下),否则不一定需要跟着万人迷满屋子跑。偶尔也可以拍一些万人迷的小人像儿嘛~~      在物体距离成像面(胶片,或者数码感应面)距离一定的情况下,焦距越大(镜头中心距离成像面的距离越大),(请自己画辅助线两条)物体在成像面上成的像也越大。换言之,拍东西的时候,把焦距拉长,那么那个东西在照片上就变大;把焦距拉短,东西就变小。用定焦头拍照片,没有办法改变人在照片上的成像大小,所以孩子要是跑远了,照出来就小;孩子要是离得近,那么照出来的就大。即使这样,定焦头因为光圈大,室内拍出来的照片会更加不容易模糊,所以如果嫌孩子占画面的比例不够大,后期把照片裁小就可以了。,以物体为中心,从前方到后方的一定距离属于景深。就是说,不光这个物体清楚,它前前后后距离内还能有一些是清晰的。光圈愈大则景深愈长。这个景深有什么用呢?景深越浅,那么背景和前景(如果有前景的话,比如人物前面好不好居然有个垃圾筒)就越模糊。这就是著名的“人物清晰,背景模糊”的效果。光圈(的F值)越小,景深越浅,效果就看起来越讨好——可以把孩子身后乱七八糟的玩具呀被子呀大人呀,都模糊了。所以,,在室内拍照片(这是相机一般会自动选择用小光圈),都应该可以做到人物清晰背景模糊。,曝光快门速度(shutterspeed)和曝光(exposure)是同光圈相连的两个概念。快门速度的单位就是秒。除了拍星星(那个需要好多秒),平常说的就是几分之一秒。比如1/60秒之类的。一般相机上面快门的组合就是: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甚至很多专业相机快门值达到30-1/16000。跟光圈一样,每一个相邻的快门值之间都有「一格」(或说是「一档」)的差异。例如1/8跟1/15两个快门相差了「一档」、1/125与1/250也有「一档」的差距。每一段快门时间,都是以倍数的方式在增减,也就是说每一段快门的时间都是次一段快门的两倍。越大值的快门进光时间越长,相对的让底片接受光量的大小就会越多,快门跟光圈组合搭配起来,就是每一次我们拍摄底片曝光组合。咱们平时看到某些镜头就有IS(imagestabilizer)(防抖)功能的。为什么要防抖呢?手持相机拍摄时,手会有抖动,如果曝光时间太长(快门速度慢),就会因这种抖动导致拍出的图像不清楚,IS功能就是补偿这种抖动,使手持拍摄时可以用更低的快门速度。举例,某人用某个焦段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