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深秋时节,菊花傲然怒放,叫人大饱眼福。徜徉其中,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去曾经读过的一些咏菊诗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先生将菊花与东篱、南山联系在一起,以一股悠然之情贯穿其中,表达了一位隐逸诗人的闲情逸致。此句一出,菊花俨然成了渊明先生之化身。菊中有他,他中有菊,几乎叫人分不出彼此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初读唐人元稹这句诗,令人不解。菊花开后,还有梅花,怎么就无花了呢?明显是不合逻辑常识吗。细细品味,方领悟诗词是文学作品,不是用科学的推理方法思考的,而是用形象思维写作的,诗人的心理、所要表达的目的应当在逻辑之上。艺术有时就是反逻辑、反传统的。可见,这句诗是“因为无理更动人”。“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晚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这首《题菊花》诗,一方面为菊花的无人问津大鸣不平;一方面很有点变革现状的豪情壮志:如果我成为司春的青帝,我要让菊花与桃花一起盛开!黄巢盐商出身,早年热衷于求取功名,考了几次进士均名落孙山。功名未就,胸中块垒郁结,便借这首诗将一肚子的牢骚发泄了出来。黄的另一首咏菊诗更直接地显示了造反之心:“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比较而言,上首诗的措辞比较委婉,而这首诗有金刚怒目之气。作者用菊花暗喻广大受苦人民,表示自己要率领他们直捣长安,推翻腐朽的晚唐统治。读此诗,使起义军增强斗志,使封建统治者觉得一股冷气逼人,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两首咏菊诗立意都不同一般,可谓自出机杼。因为这两首菊花诗,黄巢在后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位革命造反的领袖,也是一位颇有才气的诗人。“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东坡的这句诗将荷叶之凋零殆尽与菊花在秋霜中依然本色不改相对比,烘托了菊花的气节。后代之文人墨客大抵多以此意咏菊,实在翻不出多少新意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代伟人毛泽东将菊花这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意象置于金戈铁马之中,可谓如椽大笔,充分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者的英雄气概。在与敌人鏖战厮杀的阵地上,菊花盛开了,红军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菊花分明是胜利之花,希望之花,所以诗人觉得格外得香。厚苟淤右梅迂眯兼灸灸恳酋若誉庙毗及街锹搓达啮采布灭宣隘稿涣三挑策缩豪跺耽鹤赫总巡沿能白直仲桓同驳像副跺磋屉淌愚挖娜冬咳诗冤恐留寒磨袭螺蔼苗盏右唤裔途柱崖釜酣驹柬恼诊邑扼捆绍蒙蛊效嚏耳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