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改革开放四十年 农信改革谱诗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改革开放四十年 农信改革谱诗篇.docx

上传人:95762680 2019/2/1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改革开放四十年 农信改革谱诗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信改革谱诗篇四十年前,老农信人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用算盘见证年年丰收、用挎包承载百姓希望、用笑容载满真诚服务。四十年后,新农信人秉承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挎包精神”,敲击键盘续写小康生活、细心体贴提供优质服务、身穿马甲走入田间商铺、崭新系统迎接灿烂明天。改革开放四十年,“挎包精神”依旧熠熠生辉,谱写壮丽诗篇。刚入行时,我问老同事,“挎包精神”究竟是什么?那时懵懂的我并不知道挎包承载着什么、记录着什么、又代表着什么,直到同事向我娓娓道来“那些年”的故事,才第一次对“挎包精神”有了浅层的认识,这是我们老一代农信人身背挎包,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主动上门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在物质条件、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年代,信用社可以说是广大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先锋站。那时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了解不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很少,农信人便走村串户地为百姓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那时许多百姓有将现金放在家中保管的****惯,逢年过节经常会被小偷“光顾”,一年辛苦的血汗钱付诸东流,对百姓来说是莫大的损失。我们的信贷员通过不断的宣传,耐心的讲解,转变了百姓对于“存款”的概念。百姓不仅在信用社吃了颗定心丸,存款有了安全保障,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有了利息。一场背着挎包的宣传获得了双赢的结果,正是“挎包精神”赋予农信人的甜美果实。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遍了广大农村土地,许多人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农信社的信贷员们也背起了挎包,天天前往田间地头,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设身处地了解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资金难题。每当老百姓遇到困难时,信贷员们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并提供贷款资金支持,让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将所得款项用于购买原料、种植、养殖等用途,充分感受到农商银行贷款的方便、灵活、快捷。通过一天天的走访、一趟趟的服务,信贷员与百姓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客户和信用社之间也建立起强大的信任,这份信任成为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情感。时至今日,再见到一些老年客户、村中百姓时,他们依然会笑着说,别人我不信,就信任你们。而我依然会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挎包精神”曾如此大放异彩,后来却日益暗淡,挎包银行在农信社中也逐渐消失。交通更方便了,道路更平整了,物质条件更优越了,军绿色朴实无华的挎包也变成了名牌,原来满满的客户信息记录本、满满的宣传折页也不见了踪影,田间地头也不见农信人的身影,我们和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贷款营销中,坐等客户上门的情况多了,忘记了农信人的本分,忘记了主动营销的理念,忘记了我们农信社扎根农村;在贷款催收上,一味依靠电话,忘记要深入了解贷款户情况。伴之而来的是吃拿卡要,忘记了和百姓之间最深厚的情感。我们是农村金融,我们离开了农村、农民,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发扬“挎包精神”,到农村基层去,了解农民的需求,深深扎根农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为了重拾“挎包精神”,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占有更广阔的天地,重新建立与百姓之间的信任关系,树立我们的光辉形象。40年后的今天,我们穿上了红马甲,重拾起了挎包,走进乡村,挨家挨户普及金融知识。威海农商银行崮山支行的员工在下班之余,趁着夕阳的余晖,走进了美丽的乡村,这是我入行以来第一次真正走近客户,倾听百姓的声音。这次活动历时一个多月,起初,我是害羞的,就像我第一天上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