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宋友文
历史的钩沉——人道主义与异化大讨论
一个怪影在中国大地徘徊……
“你是谁?”
“我是人。”
——摘自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
几个概念说明
人道主义
异化
人道主义时代背景
国际上,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潮,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新发现,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1979年,中文版第一次公开发行。
国内背景
“伤痕文学”对“文革”中人性遭受摧惨的揭露,引起了人们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深深思考;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开了人们的思想枷锁;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伤痕文学”、朦胧诗引发哲学思考
“文化大革命”以后,人们所思考的,首先是对“文化大革命”十年那非人性的反思。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无数人遭受冤屈、迫害和摧残,丧失了做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尊严和人格。以“革命”名义和“阶级”感情取代一切人间的情谊和人际关怀,无情地批判他人、出卖他人;以“斗私批修”泯灭个体感性生命,扭曲人性,扼杀个性,践踏自己,造成了无数人的精神伤害、人格分裂和人间惨剧。
这种空前深重的历史灾难,直接构成了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背景,首先反映在敏感的文学阵地上,被称之为“伤痕文学”。其主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戴厚英的《人啊!人》,叶辛的《蹉跎岁月》等。朦胧诗(北岛、舒婷)这些作品反映出一种共同的倾向,就是通过描述和诉说“文革”对人性的践踏以及对人的精神伤害,来揭露极“左”政治反人道与戕害人性的残酷现实,来呼唤人性和人道主义,呼唤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
“伤痕文学”从文学阵地上发出了解放思想的第一声呐喊,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则从政治理论方面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
“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开始怀疑着、憎恨着、思索着。”“神的崩溃便从各个方面发出人的呐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性复归、人道主义,成为新时期开始的时代最强音。”“不能一切以毛泽东的是非为是非,必须从实际——人们的现实出发。”
思想解放
爱情——感性的美
邓丽君
《甜蜜蜜》
《何日君再来》
精神——启蒙
李泽厚
“救亡压倒启蒙”
美学热
《美的历程》
《走我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