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的常见意向
荷花
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春秋时代,荷各部分有了专名。中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荷即莲,荷古称"芙蕖",“芙蓉”,各部分器官皆有其特定名称。叶柄称为“茄”,叶为“蕸”,花为“菡萏”,膨大的地下茎称为“藕”,不膨大而细长的地下茎称为“蔤”,果实称“莲”,果皮内的种子称“菂”,种子中心绿色的胚和胚根称作“薏”。几乎各个部份都命了名。花又依开放的程度细分为“芙蕖”为花已开者;“菡萏”为花未开者,或有以“菡萏”为荷花代称。
荷花解释
荷花意向之一
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
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环境。全诗的精妙所在也许就是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声、莲动、舟行,让人以为他是在为热闹做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正如“蝉噪林愈静”,写动态是为了更好地烘托静。这句中“莲”被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摇曳多姿的美丽。
    周邦彦的《苏幕遮》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怪乎王国维赞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它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
  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从整体上创造了这样一番景象:梦的氤氲带来的是泛舟西湖,荷满莲香,烟雨交加的如诗如画的仙境,觉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涟涟,美不胜收。此情此景与柳咏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比,又另有一番滋味!看来同样是写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点,便构造出荷花不同的神韵。
荷花意向之二
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息,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
与荷花娇好容貌相对,该是残荷衰败的凄凉景象。孟郊《怨诗》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看的让人触目伤怀,憾人心魄!是啊,闺中怨妇的情思与被抛弃的痛苦尽在一看芙蓉中!“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龄却要做垂死残荷,那满池荷花大概是用泪水浇注的吧!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这与姚燧的《普天乐》“芙蓉谢,冷雨清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有相同怀念之情和凄美意境。败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颓废,没有美的感受,但是她于作者的心境结合,便给人一种凄美,一种令人悸动的美。
荷花意向之三
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荷还有另一意义便是高洁之意的象征,这与梅、竹、松的意象大体相同。
    看李白《古风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