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重读鲁迅之感受鲁迅幽默作者:于娟编辑:于娟【案例描述】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为什么要研究鲁迅?鲁迅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又是什么?这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在各种探索中,自然是毛泽东的回答影响最大。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我们经常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通过一系列的学生调查,发现在当代中学生的眼中,鲁迅只是一座被贴上“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冰冷的“雕像”。而鲁迅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呢?这是个逐渐被学生和社会上一些学者淡漠的话题。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冷酷、严厉……对于他的作品,很多同学往往也是敬而远之。【诊断分析】如何让学生主动走进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一直是语文学科困惑已久的问题。我想只有努力改变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固有认识,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一个完整的多面的丰富的鲁迅。怎样才能向学生展示出一个别样的鲁迅呢?这还需“对症下药”:既然学生对先生的作品印象为深邃、冷酷、严厉等等,这是基于学生阅读范围的狭窄,仅限于语文教材中规定的必修篇目,那么我们就从拓展课外阅读篇目入手,带领学生走入先生的作品,感受其语言的幽默性。同学们在调查报告中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详细地分析了这种现象,认为主要有两点:首先时代的隔阂无法避免。其次,先生作品的语言晦涩,理解上有难度。当然这只是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但我想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给同学们的感受就仿佛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实施方法】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问卷的设计和在全校范围内的调查,并指导学生分析数据,以书面的形式完成报告,在校内进行汇报。【设计意图:学生自省自查,培养学生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学生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同时使问卷调查落到实处,不仅有“问卷”的过程,更有“调查”的结果。这也能够引起全校师生的共同关注,这不仅是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