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doc

上传人:cjl201702 2019/2/1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首载入中学课本的小诗,论诗者大都把它看作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这是一首言情诗,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意的诗。从写下这首诗开始,他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恋,说是苦恋,倒不如说是单相思。他叫卞之琳,1933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时年虚岁23。在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同年还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其实,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诗人不写情诗,那是他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一旦遇上文字便泉涌般流出。早在他毕业前夕,就发现过一个女孩,一个常来旁听的女孩。他为女孩的容貌所吸引,但他不敢和她搭讪,也不知女孩家住何处。1933年初秋,他做客沈从文家,竟然发现这个女孩也在。原来,她是“张家四姐妹”的老四,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特招,在文学上颇具才华。卞之琳和张充和的这次偶遇,让他彻底动了情,他知道了什么是蕙质兰心,什么是窈窕淑女,楚楚动人。他毕业离校,她刚刚上大一,于是天各一方。他选择鸿雁传书,他偷偷地给她写信,可是她一封都没有给他回。多年以后,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这样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断章》等这种诗。”他不明白,爱为何是这样,满腔的热情得不到一丝的回应。1936年10月,他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后,启程前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张充和对他依然是温和有加,款款待之,这让他心中多少又增添了一些暖意。回来后,他继续给她写诗。1937年,他把写给她的23首诗歌,装帧成册,命为《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伴随着苦思暗恋,一路写来,连卞之琳身边的朋友们都被感动了。当年在成都时,四川大学的几位热心教授,给诗人帮腔,定期设宴,邀四姐出席。张充和讨厌这种应酬,一气之下悄悄离家出走。直到近年,张充和在一次采访中回应了这段“无中生有的爱情”。她说:“他给我写过百来封信吧。我从来没有答应过他,更没惹过他。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即使出去玩,都是一堆人在一起。”是啊,你不爱人家,又何苦这样折磨人家呢,也不告诉他。她笑着说:“呵呵,从来大家都这么说,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清楚呢?我说,他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他从来没有认真跟我表白过,写信说的也只是日常普通的事,只是写得有点啰嗦。”他知道,她不爱他;他很怕,一旦说出爱,以后连朋友都无法做了。1948年,她嫁给了汉思;1955年,他娶了一个叫青林的女人为妻。有一种爱叫相遇后念念不忘,有一种爱叫等你到结婚,只要你幸福,我便满足了。适可而止的爱情,是一首断章的诗歌,绚烂无比。(穆晓禾)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