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刘家场实习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家场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gxngqvk 2019/2/17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家场实习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刘家场实****报告湖北松滋刘家场地区普通地质实****报告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一节交通位置第二节自然地理与经济第三节区域地质概况第四节学****的主要任务及学员第二章地层第一节寒武系第二节奥陶系第三节志留系第四节泥盆系第五节石炭系第三章沉积相第一节岩石类型第二节相标志第三节沉积相分析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一节褶皱第二节断裂第三节构造形成机制分析第五章地质发展史第一节构造层的划分第二节地质发展简史第六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第一节现代河流地质作用特征第二节地下水地质作用特征参考文献第一章前言第一节交通位置实****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松滋刘家场至宜昌一带,主要实****点位于松滋刘家场至洈水一带。刘家场是湖北省南部边境的一个小的工业城镇。刘家场地属荆州松滋市,南距湖南澧县边山河约23公里,北与宜都县松木坪相邻。自沙市轮渡过江,经弥市、松滋市至刘家场约96公里,由江陵绕枝江县经枝江大桥过江至刘家场,约123公里,交通四通八达,甚为便利。第二节自然地理与经济刘家场镇位于武陵余脉的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处于江汉平原西南边缘的低山丘陵区,为鄂西武陵山山脉东延的余脉。区内主要的山势大致近东西向延伸,镇附近最高山峰海拔高度均在500米以下,如帽子山406米,关木山442米。全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峰达米,刘家场以东即为低矮丘陵。镇西地形大致呈一箕状盆地,有三条溪流分别自西南、西北和北方先后相汇于镇区,再向东注入洈水。溪水清浅,平时可涉渡。刘家场镇为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型工矿业城镇,主要矿产有煤、石灰石、磷、和重金石矿等;重要的工业包括水泥、磷肥、发电、陶瓷以及军事工业等;主要的农业种植为玉米、水稻以及棉花等。商业也很发达,人口近十万。境内有沙渔、雅澧两条省道穿过,还有松宜地方铁路与焦柳铁路、长江枝城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第三节区域地质概况实****区北邻长江三峡,西部及南部与鄂西南山地、湘西北武陵山地相连,东接江汉平原。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扬子稳定陆块中段。区内震旦系至第三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历来是地质学界颇为重视的中扬子代表性地区之一。区内震旦纪和古生代底层主要出露为海相沉积,它们呈条带状围绕着以前震旦纪花岗岩、片岩和片麻岩为基底的黄陵背斜周缘、以三叠系为核部的仁和坪向斜周缘、以寒武系为核部的刘家场背斜周缘分布。由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组成的中生代底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秭归盆地。区内的新生代底层均为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宜昌、枝城和刘家场附近。区域构造的主要特征是:1以褶皱变动为主,构造线自西向东呈北东至近东弧形延伸;2褶○○皱多呈不对称状,北西翼或北翼较陡,局部倒转;○3与褶皱同期的纵向逆冲层多出现褶皱的陡倾翼,断面倾向南或西东;○4区域性大断裂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南北向六组;○5褶皱、断裂构造作用主要形成于印支至燕山期,尤以后者最为重要。第四节学****的主要任务及学员一、学****的主要任务 1、学****使用地形图、罗盘以及用后方交汇法确定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2、观察中、上寒武统各组的地质特征。3、观察新神洞的岩溶地貌。4、观察奥陶系各组的地质特征。5、观察现代河流沉积的相关特点。6、观察志留系各组的地质特征。7、观察泥盆系各组的地质特征。8、观察石炭系各组的地质特征。9、对红花园组——大湾组一段分层描述以及制图。10、观察断层。11、观察重晶石矿。12、野外地质填图。二、学员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物探11001班的全体学生以及带队老师。第一章地层第一节寒武纪寒武纪是在地质时间上约为亿年前古生代初期的一段地质时间。它可区分为三个时期:始寒武纪、中寒武纪、以及后寒武纪。刘家场地区寒武系层系完整,分布广泛,露头较好,主要围绕着黄陵背斜、长阳背斜和松滋刘家场背斜分布,下统尤黄陵背斜东、西翼出露较佳,主要为陆棚相—台地相沉积,中—上统除黄陵背斜东、西翼及长阳背斜外,在刘家场背斜南、北翼出露也较完整,主要为局限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本区寒武系厚度较大,达千余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较少,且主要发育于下统下部,其中蕴藏较丰富的多金属、稀有元素、磷和膏盐等矿产资源。下统生物化石丰富,中统化石较少,上统仅发现少量牙形石和腕足类化石。一、中寒武统覃家庙组覃家庙组分布于刘家场背斜核部及两翼,主要为一套浅灰、灰白、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灰黄、黄褐色薄至中层长石石英砂岩,下部被覆盖。出露厚度约300米。根据岩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四段: 一段:为灰色、黄褐色薄—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下部以黄灰色、薄层状和含泥质较多为特征,并含石盐、石膏假晶:上部以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粉晶白云岩为特征。本段厚约100米。极少发育波痕、交错层理、冲刷面等沉积构造,未见泥裂等暴露标识,微生物岩非常稀少。二段:灰黄色、黄褐色薄—中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厚约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