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狂犬病
俗称疯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极度的神经兴奋而致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
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宽75-80nm,长180nm,呈短粗的弹状或试管状。病毒粒子是由三个同心层构成的囊膜和被囊膜包围着的呈螺旋对称的核蛋白壳构成。最外层囊膜包含有由糖蛋白构成的纤突,这种纤突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并使病毒吸附在宿生细胞上,故与病毒的感染和免疫有关。
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尤其在脑海马角、大脑皮层、小脑)细胞的胞浆内形成狂犬病特异的包涵体,叫内基氏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后呈嗜酸性反应。
病毒可在各种哺乳动物(小鼠、大鼠、仓鼠、乳兔、羔羊、仔猪等)等的肾原代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和人的二倍体细胞(WI-38)上培养。自然界存在的狂犬病强毒称为街毒,病毒通过家兔脑内继代,能减弱其对人畜的毒力,成为固定毒,可用来制备弱毒疫苗。
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1-2%肥皂水、43-70%酒精、%碘液、丙酮、乙醚都能使之灭活。病毒不耐湿热;50℃加热15分钟,60℃数分钟,100℃2分钟以及紫外线照射均能灭活,但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在50%甘油缓冲溶液中或4℃下存活数月到一年。
流行病学、
人和各种畜禽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在自然界中,肉食目的犬科和猫科中的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尤以犬科动物(犬、狐、狼等)在世界分布甚广,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毒的贮存宿主。另外,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各地发现蝙蝠(食肉蝙蝠、吸血蝙蝠和食果蝙蝠)的唾液腺带狂犬病病毒,据认为在传播本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症状和顿挫型感染的动物可长期通过唾液排毒,可成为人畜的传染源。
本病的传播方式系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感染也有可能。通过直肠使仓鼠感染或在蝙蝠洞中通过气源途径使多种野生动物感染成功。
发病机理
唾液中的病毒通过咬伤进入易感动物的皮下组织,沿感觉神经纤维或血液由外周进入神经中枢。病毒在中枢神经组织增殖,按离心方向由中枢沿神经向外周扩散抵唾液腺进入唾液,同时损害中枢神经细胞和血管壁,引起兴奋症状,如神志扰乱和反射兴奋性增强,后期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引起麻痹症状,最终呼吸中枢麻痹,造成死亡。
症状
潜伏期与动物的易感性,伤口距中枢的距离,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变动范围很大,一般为2-8周,最短8天,长者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犬、猫、狼、羊及猪平均为20-60天,牛、马30-90天,人2-3周。
各种动物的临诊表现皆相似,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
犬:
典型的病例按病程发展大致有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三个阶段。
。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使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性情与平时不大相同。病犬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咽物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
-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畜。狂暴的发作往往和沉郁交替出现,病犬常表现一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