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武汉老街.doc

格式:doc   大小:11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汉老街.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9/2/19 文件大小:11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汉老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武汉老街】五福路:褪色的租界五福路是沿江大道附近的一条安静的小路,行人很少。过了热闹的三阳路再往下走,繁华渐渐退去。这里没有大的政府机关,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店,如果不是许多公交车从这里通行,也许有很多人并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去五福路的那天是个阳光很好的下午,一辆洒水车驶过,地面上卷起一阵轻烟,空气中泛起一股潮湿的味道。五福路路不宽,树阴也算不上浓密,可就是透着人气儿,一排小店铺,热热闹闹、挤挤挨挨地靠在窄窄的街的两旁;卖生煎馒头、油条的早点摊,摆满水果的小铺;理发的、修车的;还有路边树阴下嘻嘻哈哈打着卫生麻将的老太,再抬头一瞧,临街墙面上的社区布告栏里,还工工整整用粉笔写着社区活动通知……看着这些,让人一时忘了,这不是专走车的大马路,而是你家楼下的大院门口,抬眼就是拎着豆浆油条打招呼的邻居,处处都是透着浓浓生活气息的温暖小细节。     五福路位于四唯路和六合路之间,东起沿江大道,跨胜利街,西至中山大道,长180米,宽15米,沥青路面。许多城市都有五福路,或许都是取“五福”名字吉祥之意。而武汉的五福路不同,因为和四唯路、六合路等连在一起,所以有了音律的灵动。武汉地方志委员会的董玉梅老师介绍说,五福路成于清末德租界时期,称宝街(arlottenstreet。)1926年底,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后,对原德租界(1918年收回,改为特一区)江岸1~6码头直通的道路,分别按序数重新命名,此路直通5码头,取“寿、富、康、德、命”之意,所以命名为五福路。1967年改名为红卫五路,1972年复名五福路。东段多为工厂,西段为居民区,可通行汽车。     现在的五福路,已经几乎找不到租界的影子。街道两边竖立着六七十年代的宿舍,马路两边全是杂货店、小餐馆等小商铺,城市的进程改变了街道本来的容颜。而五福路86号,有一处独立的小院,里面是一栋欧式风格的老房子,虽然已显残破凋敝,但公馆前的两根大石柱依旧庄严雄伟,依稀残留着租界时期的样貌。           传奇:德租界时期,这里多为居民居住区,虽没有一元路、三阳路繁华,但也有不少的洋行,比如英美烟草公司、丹麦宝隆洋行、德国嘉利洋行,都在这条街上,上个世纪30年代宝隆洋行是武汉有名的最大的桕油(一种工业用油)集散地,还有德国人办的威廉学校,专为德国商界培养人才,靠近胜利街的那一段则是教会用地。     美食:为自助火锅,28元/人,味碟料丰富,还可以让厨师给你弄烧烤。     亢龙太子酒轩:武汉著名的大酒楼之一。     商家:中南商都     1992年,中商集团兼并汉口蛋厂,更名中南商都。      武汉老公馆 涂坤山公馆     涂坤山公馆:汉口车站路10号,武汉市重要历史建筑。     汉口车站路,1945年以前这一段街叫做克勒满沙街,更为早些的年代,叫做玛领事街,属法租界。在车站路10号有一幢白色的大房子,两扇铁花大门经常是关着的,从镂空铁花栅栏往里边看,院子很大很空,水泥地坪,寸草不生,一幢两层西式楼房,外墙涂成非常亮眼的奶白色,整幢房型规矩方正,显出端庄的气派,典型的英国民居的样式,几级石头台阶,台阶两边各摆了一只石头狮子,台阶上去是圆形拱顶的两扇对开终日紧闭的玻璃镶木大门。从台阶上下来,绕着大屋的右侧转一圈,看见在大门右边的石头屋基上镶嵌着一块光滑的铜牌,篆刻“涂坤山公馆———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