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理学概述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它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地球表层的结构:具有同心圆状圈层构造。地球的固体部分从地表到地心密度逐渐加大,从地心到地表依次分为明显的三个不同层圈:地核、地幔和地壳。地球的液体部分上界为江河湖海的水面,下界为江河湖海底部及地下水的最下层;海平面距地心约6378公里。气体部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同温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逸层。地理学所研究的地球表层范围是接近地球物理表面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地球表层部分,即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它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其中以人类的文化圈(智慧圈)为核心。地球表层的特征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各界面上三相物质共存,又相互交换,相互渗透,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和溶液系统。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这些物质和现象都是地球表层所特有的,通常称为表成体。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在交换和循环中还伴随着信息的传输。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分异表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社会生态学思想已经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协调论在地理学文献中,美国地理学家罗士培首先应用协调(adjustment)一词表述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限制或支配作用,而人类社会有利用这种限制或支配的情况下应有的人地关系。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寞的春天》,促使环境科学的产生和生态学时代的到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人地关系的研究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计算,人类意识到人类命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要保护人类必须首先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关系。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改变自然环境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并往往招致自然的无情报复。在改变或“破坏”的同时,是否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观念出发,通过生态建设以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无疑是决定地理环境发生有利或不利反馈的关键。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格守以下原则: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或承受力相适应;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作为出发点,而不能以其组成成分或部分为出发点。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必须彻底根除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新观点,即可持续发展观点。第一章地球天体:宇宙是物质的,宇宙间的物质以各种形态存在着:呈聚集态的各类星体;呈弥散态的星云;弥散于星际空间的星际物质等,所有这些物质统称天体。星系: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巨大的天体系统。天体的分类恒星:质量大,能发光;行星:自己不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着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流星在行星际空间运行,当接近地球,由于引力改变轨道,甚至陨落。彗星:是一种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星云:云雾状天体。相关的概念天文单位(14960×104公里):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94600×108公里):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星系:数十亿到千亿个恒星的集合体。星系群:成对或成群的星系。星系团:比星系群更大,包括几百个星系。总星系:已知宇宙的总体。太阳系的组成:包括9个大行星,50个卫星,和成千上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九大行星的共同特征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它们的轨道面都近似地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所有行星的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所有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只有天王星是唯一的例外;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