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论无被害人犯罪.pdf

格式:pdf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无被害人犯罪.pdf

上传人:cxmckate6 2015/10/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无被害人犯罪.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文摘要当恐怖犯罪、有组织犯罪、洗钱犯罪等新型犯罪愈来愈变本加厉的时候,刑法对它们的反击也显得格外沉重:但对诸如***、吸毒、赌博等无被害人犯罪行为,刑法则显得分外宽容。风靡全世界刑法领域的非犯罪化思想推动刑法改革向人道化、文明化方向发展。在我国,虽然关于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源远流长,但是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成果稀少。众多学者对这个课题的漠不关心导致无被害人犯罪理论的滞后,这不得不说明我国犯罪学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还隐藏着些许遗憾。笔者在关于无被害人犯罪的有限资料的基础上,以辨证和实证的理论研究方法作指导,意图对它们进行整合并对无被害人犯罪的定义、特征、种类以及对策进行检讨,重塑无被害人犯罪在犯罪学理论上的地位。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无被害人犯罪概述,第二章为无被害人犯罪之非犯罪化,第三章为几种具体无被害人犯罪研究。在第一章中,笔者首先考察了中外学者对无被害人犯罪的定义之争,并对这些定义一一评述,认为学者们对无被害人犯罪的定义虽各异,但主要是围绕“当事人间的自愿或合意”、“多发生在成年人之中”、“当事人不愿向执法机关投诉”三个要素来建构的,因此笔者认为无被害人犯罪的定义应该为:基于当事人特别是成年人之间的合意或�愿而为,当事人�ǔJ鞘率瞪系谋缓θ�不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或甘愿受到伤害,但非当事人认为他们受到了伤害,因此没有当事人愿意向司法机关投诉的行为。随后,笔者列举了众多学者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特征的描述,根据定义以及社会的变迁等因素,总结出无被害人犯罪有如下特征:��笔***宋4死嘈形J腔�谧栽富蚝弦猓���雍θ擞氡缓θ说墓叵挡蝗范ǎ��此类行为大都违反民众基本的道德感;��此类行为多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且无当事人举报,因此难以发现,证据难收集;��此类行为犯罪黑数高,且通常具有派生性。自无被害人犯罪概念提出后,最初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随着社会和民众价值观念的变迁,无被害人犯罪的内涵不断扩大。且由于无被害人犯罪属于社会越轨行为,这种行为在不同国家或相同国家的不同阶段的发生有着不同的历史原因,呈现不同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它行为,如高利贷等。但笔者认为,无被害人犯罪的种类远不仅于此,随着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方面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在转型时期控制功能减弱从而产生各种症性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各国学者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种类的认同带有交叉和重合的趋向。笔者从各国学者对无被害人犯罪种类的概括中,遴选出较合理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无被害人犯罪,即性犯罪方面有通奸、鸡奸等;生命身体方面有***、***、吸毒等;社会善良风俗方面有***、赌博、传播***秽物品、聚众***乱等以及状,无被害人犯罪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且呈现如下趋势:反传统道德性、虚拟性和超越意识潮流性。在第二章中,笔者用简练的语言阐述了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冲突,指出犯罪化的立法思维观对立法以及司法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倡非犯罪化的刑事政策。非犯罪化思想的流行也具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和哲学基础。�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经济危机频发,社会政治问题丛生,到�世纪上半叶,二战的浩劫使普通民众的法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循规蹈矩不再是人们主流的行为方式。相反,及时行乐、个人主义逐渐占据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司法体制方面,按古典法学派理论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在应付不断攀升的犯罪率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在查处、惩治各种大量涌现的社会越轨行为如***、吸毒、***等无被害人犯罪方面花费了本来就稀少的司法资源,且这样做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减少限制、尊重隐私成为民众与执法者殊途同归的心愿,非犯罪化思想此时的兴起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自由精神也为非犯罪化思想提供了哲学养料。自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芝诺提出自然法思想之后,自由观念就深入人心,虽历经磨难,但法律越来越重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且这种保护已成为衡量法律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法律对个人的私生活限制过多,就会干涉个人的自由,这样的法律就会遭到人们的责难。无被害人犯罪大多涉及公民特别是成年公民的私生活,如通奸、***、吸毒、赌博等,法律对此应采取谨慎和容忍的态度,才符合自由的精神。固然,偏重犯罪化有很大的弊端,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进行,各种经济违法犯罪如证券、期货、金融、环境等犯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发展。由于市场本身的弱点且国家缺乏相关的法律调控,刑法的介入便成为需要。因此,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互辅的,只是各自发挥效用的领域不同。在第二节中,首先,笔者以英国的沃尔芬登报告为起点考察了无被害人犯罪的发展历史,主张刑罚权的发动应慎重,尤其是对于无被害人犯罪,基于刑法的谦抑性,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第三节,笔者从不同侧面试图说明对无被害人犯罪进行非犯罪化的根据。首先,性,它是以立法者的意志即价值评判的观点为转移的,据此,非犯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