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论无被害人犯罪.pdf

格式:pdf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无被害人犯罪.pdf

上传人:2286107238 2015/9/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无被害人犯罪.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无被害人犯罪











重庆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学生姓名:刘丰
指导教师:陈忠林教授
专业学位:法律硕士





重庆大学法学院
二 O 一一年四月
Study on Non-victim Crime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rofession
By
Liu Feng


Supervised by Professor Chen Zhonglin
Profession:Juris Master


College of Law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April 20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摘要

“无被害人犯罪”问题目前是刑法学、犯罪学乃至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期的“***案”、“助人***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更充分表明了加
深对无被害人犯罪的思考和研究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的进步集中体现在人们的
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法律属于意识范畴,因此法律需要和社会意识保持一定同步
性,特别是刑法中有关道德的规范更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原
有的合理规范会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会变得不再那么合理,因此在社会上存在广
泛争议。争议的存在恰恰是一种提示,告知法学研究应该集中注意于何种问题,
我们的哪些刑法规范需要做出重新的思考。前面提到的两个案例正说明,在我国
“无被害人犯罪”正成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加大对无被害人犯罪
的研究,以期不断丰富和完善刑法学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是可以为相关的刑事立
法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对“无被害人犯罪”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性研究,涉及到无被害人犯罪的基
本概念界定、非犯罪化之法理基础与哲学基础考究和关于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
策分析。通过对“无被害人犯罪”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西方国家有关“无
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的立法沿革的考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具
体的社会实际以及有关“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现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在
“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界定上,对于其上位概念的外延划分在学界可以说已成
共识,“犯罪”应属于广义上的概念,犯罪学范畴。因为,关于犯罪化或非犯罪化
中的“犯罪”一定是个刑法学上的概念,其产生的目的就是讨论一些行为应不应
该纳入刑法的犯罪圈;那么无被害人犯罪的上位概念自然就是犯罪学概念,刑法
上的犯罪概念不存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可能。而在理论研究中人们对“被害人”
理解却是众“说”纷纭,如:法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行为相对人或者第三人,
不包括行为人本身; 包括行为人本身的法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受害者;包括自
然人、社会、国家等虚拟人格在内的法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受害者。概念的广
义与狭义的取舍,本身不具有好与坏之分,但是针对一种理论或其某个方面则可
以具有最佳的选择。笔者倾向将“被害人”的外延界定为“除行为人本身之外的
法益遭受犯罪行为侵犯的自然人”,这样的选择既符合后文无被害人犯罪理论研究
展开的需要,同时也照顾了人们的****惯性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定义无
被害人犯罪:行为人不具有加害或者受害意识,并基于自愿参与的,在实际上造
成自损或者侵害社会道德风俗和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有了这样清晰的定义,我
们就可以据此找出无被害人犯罪这一类行为的特征,从而划定出无被害人犯罪的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外延范围。通过对无被害人犯罪行为的主体、客体以及主观状态的观察,可以得
出无被害人犯罪的以下特征:
1. 无被害人犯罪行为中,侵害的法益是行为人本身的利益或者社会道德风俗、
管理秩序,而不属于行为相对人或者第三人,正因如此才称之为“无被害
人犯罪”;
2. 无被害人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基于自愿参与而且不具有加害或受害意识;
3. 行为发生后,受害者(自损行为人或社会)往往不会诉诸法律;
4. 行为的参与人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否则不构成此类犯罪。
法益侵害是犯罪最具本质性的特征,因此,本文对无被害人犯罪按照侵犯的
法益不同进行了分类,以便对这些行为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法理分析与罪刑考量。
其结果如下:
1、受损法益仅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