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引言:汉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迈入新世纪以来,汉中亟待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高铁时代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升其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及核心竞争力。汉中之美,不在人工,在于山水;汉中之美,不在时尚,在于文化;汉中之美,不在局部,在于整体。因此,以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解读汉中、认识汉中、重塑汉中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正是从宏观的高度来把握汉中市的发展进程,从大局观的角度确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进而更为准确地为汉中市的发展把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照搬、不克隆,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力求真正的从汉中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求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这也正是本次规划编制的核心要义。精选编制简本目录:一、技术框架二、现状存在问题三、发展策略四、城乡体系规划五、产业发展规划六、文化发展规划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八、道路交通设施规划九、基础服务设施规划十、生态建设十一、规划总结精选编制一、技术框架打造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两山两水为生态骨架,中央集群、两翼成核、百镇带动、千村点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回顾深层次解读汉中纵向时间对比横向空间对比特征:发展稳、基础特、潜力大印象汉中今日汉中生态优良交通枢纽文化多彩区域中心经济中游体系雏形乡村滞后发展困惑“三大三小”规划师眼中的汉中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的发展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生态优先山水本底,生态廊道差异发展三大分区,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层级分明,重点突出特色凸显文化引领,山水成盘确立四大策略重构城乡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文化建设注重生态发展具体落实建设美丽汉中精选编制汉中市历年工业化率二、现状问题(一)城乡差距大(二)城镇化压力大(三)区域发展差异大(一)城镇承载力小(二)产业就业容量小1、城乡人均收入、消费支出差距大。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3、城乡收入比呈缩小趋势,但绝对差值逐步扩大。1、农村转移人口基数大,城镇化面临巨大压力。2、市域内现状农村转移人口数量多,市民化压力大。整体上,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建设用地条件方面,三大区域差异分明,中部盆地区较好,低山丘陵区次之,南北高山区相对较差,呈现明显的“圈层化”特征。“三大&三小”:“三大&三小”:中心城市全而不强发展缓慢县城发展快而不优压力过大城镇发展多而不实活力不足1、汉中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生态敏感度高。2、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有限,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1、人口外流量越来越大。2、工业化进程缓慢,吸纳就业能力较弱。3、非农产业发展有待提升,就业贡献率不强。(三)环境容量小汉中市历年城乡收入精选编制三、发展策略(一)生态优先(二)差异发展秦岭山脉巴山山脉汉江生态廊道汉中盆地1、划定生态区为城乡发展保护好生态基底依据汉中自然属性和主功能的自然地带分异性,兼顾秦岭和巴山地区的差异,将汉中土地划分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水土流失控制区、河谷平川生态经济区、城镇生态经济区4种生态区类型。2、预留生态廊道为市域城镇发展奠定山水格局将城镇发展格局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建构由山川、河流水系、沿河绿带及生态用地复合系统构成的生态廊道。通过“汉江、嘉陵江水系”生态廊道,将秦巴山区、城市公园、苗圃、农田、自然保护地等纳入绿色网络。3、以生态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发展(1)构成富有特色的以绿色产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体系。(2)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抓手,促进美丽乡村发展。生态体系规划图生态廊道模式示意图中部盆地地区北部中高山地区低山丘陵地区南部中高山地区汉中市“三大分区”示意图极化中部盆地地区、优化低山丘陵地区、保护南北中高山地区低精选编制三、发展策略(三)优化布局国土开发交通条件山水格局空间演化空间要素梳理两山两水三分区一核两翼多辐射中心集群两翼培育圈层发展枝脉生长空间发展战略中部盆地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美丽乡村串珠式城镇带优化提质,做大做强适度发展,外疏内解合理撤并,特色指引农村社区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四)特色凸显1、加强城市风貌建设(1)提高规划和建设水平。(2)发挥自然优势,承接山水格局。(3)推进城市绿色、生态、智慧发展。2、加强城市风貌建设(1)加强历史文化保护。(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3)加快现代文化产业发展。3、着力发展特色旅游勉县三国文化城固:张骞与西域开拓文化、青铜文化、升仙文化洋县:蔡伦与纸文化、民间文化西乡:茶文化、三国文化等南郑:水文化、女性文化汉台:两汉文化、明清城池文化、水运文化、现代城市宁强:汉水源头、羌文化、青木川古镇文化略阳羌文化摩崖文化汉中应发展以文化为导向的特色旅游,市域内可形成如下文化产业空间:1个文化中心:汉中市中心城区;2条文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