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传染病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266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染病总结.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9/2/22 文件大小:2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染病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传染病学研究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mensalism):寄生物与宿主之间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由于寄生部位的改变或机体抵抗力下降,使病原体和人体的共生状态被破坏时,发生的平时不常见的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①病原体被清除(继往感染):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清除②隐性感染(covert/inapparent/sub-clinicalinfection,亚临床感染):临床无症状,轻微病理改变,但有感染的免疫学证据。临床上最常见,如乙型脑炎、甲乙型肝炎、TB等。③显性感染(apparent/clinicalinfection,临床感染):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免疫学证据。多数疾病以隐形感染为主,有的疾病以显性感染为主,如麻疹、出血热、水痘、流腮、天花。④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分:潜伏期、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特点:无症状,排出病原体(第二常见)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不引起显性感染,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常见疾病:HSV(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能力):①侵袭力: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生长、繁殖)的能力。②毒力:由***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内***(伤寒杆菌、菌痢杆菌)→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外***(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穿透、侵袭、溶组织能力③数量: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的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伤寒10万,痢疾杆菌10个④变异性:因环境、药物、遗传等因素,致病力减弱→多次传代培养增强→反复传播免疫逃避→抗原变异传染过程免疫应答的作用:①非特异性免疫:②特异性免疫:(IgGIgMIgDIgAIgE(寄生虫)):①入侵门户:入侵门户适当才能定居(定殖、生长、繁殖)进而引起病变②机体内定位:不同的病原有不同的靶器官③排除途径:是病人、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其排除持续时间不同,故其传染期不同组织损伤的发病机制:①病原直接损伤:直接侵犯②***作用:外***→选择靶器官,内***→TNF③免疫损伤:变态反应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鼓膜,)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目的: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没有证明对机体是有利的机理:调定点学说微生物、内***、抗原抗体结合物↓释放外热源→白细胞→释放内热源→前列腺素合成(下丘脑前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后部)解热镇痛药抑制→↑环加氧酶↓磷脂→(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体温升高热型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1日之内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流感、大叶性肺炎及粟粒型肺结核等病的极期。弛张热:体温在38℃以上,1日之内波动超过2℃。常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支气管肺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结核病、肿瘤及血液病等。消耗热:一日内最高体温常高于39℃,最低体温常低于37℃,1日之内体温波动在3℃~5℃。常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及毒血症等。间歇热:体温升高数小时或10多小时后即降至正常,经过10多小时或数十小时后体温再度升高,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胆道感染、肾盂肾炎、败血症等。不规则热:体温波动毫无规律。常见于流行性感冒、风湿热、结核病、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②代谢改变(急性期改变)蛋白代谢:C反应蛋白增加,血沉增快,蛋白分解糖代谢:血糖升高或低血糖水电解质代谢:低钠、钾血症。由于醛固***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激素:一般升高,败血症合并肾上腺疾病可降低。(三个基本环节两个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①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病原携带,受感染动物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新个体的途径。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土壤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