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drp539607 2019/2/23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将相和六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学准备CAI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出示课题《将相和》,并提问: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2、让学生再读课文,回忆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出示课件阅读提示,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写出自己的阅读所感,并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1)师相机引导,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教师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2)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后面两个故事。(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