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彝族婚俗研究
——以盐源县婚俗为个案
罗珍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09级1班 090101038 指导教师:谢美英)
内容提要彝族婚俗是彝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是彝族习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采取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注重婚俗的传统论述,考察当地婚俗状况,旨在揭示当代文化语境里彝族民间文化的变化,洞察彝族人与婚俗间的时代性关系,理解地方婚姻生活与思想意识动态。
关键词彝族婚俗地方特性存在意义
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中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县内的彝族居民属“圣扎”[1]支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和有了明显提高。这使传统的婚俗与现代的婚俗相互接轨,形成彝族原生传统婚俗文化与外来婚俗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共生局面。
一、婚姻习俗
“凉山州的奴隶社会时期,凉山彝族婚姻的普遍形式都是一夫一妻制。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男子掌握财产支配权的基础之上的,它是通过严格的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结婚和姑舅表兄弟姐妹间优先结婚实现的”。
(一)民族内婚
在凉山奴隶社会,民族内婚观念十分牢固,且得到严格遵守。“民族内婚,是指婚姻的缔结必须限制在本民族的范围之内,严格禁止彝族同其他民族结婚的现象”。彝民族不能同其他任何民族通婚。若彝族与异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就不是纯正彝根。因此,彝族与彝族之间结婚得到严格遵守。
(二)等级内婚
彝族有四个等级,分别是“黑彝”[2]、曲伙、阿加与呷西。“等级内婚是指婚姻缔结只能是在同一等级之间进行,不同等级之间一般是不能结婚的。特别是作为统治者的黑彝绝对不能和被统治等级中的任何一个等级结婚,甚至连恋爱、婚姻之外的性关系也是完全被禁止的”。
(三)家支外婚
“家支外婚是指若要结婚必须选择和本家支之外的家支结婚,同样的家支内部不能进行通婚”。由于家支是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为纽带联络每一男性成员的父系氏族血缘集团。在私有制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里,实行家支外婚,是通过家支外婚的婚姻缔结关系,建立不同家支的政治联盟,联合阶级力量,对外进行冤家械斗,掠夺财物之目的,而不是为了男女择偶的意愿。
姨表不结婚和姑舅表首先结婚
“姨表不结婚和姑舅表首先结婚”。在凉山彝族人的观念中,姨母就像自己的母亲,姨表兄弟姐妹就相当于同胞的兄弟姐妹,因此严禁姨表兄妹间相互结婚,而且有着严格的习惯法限制。然而习惯法规定:姑母的女儿生下来就是舅舅的儿媳;姑母的女儿首先必须征求舅家纳聘,舅家不纳才可以嫁别人;同样舅家女儿也有对姑家有上述的义务。
(五)买卖形式的婚姻
买卖形式的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结婚的时候,男方家要给女方家一些钱作为代价。彝语称为所“俄撒哲”[3]。凉山彝族的买卖婚姻,其根本实质是维护等级制。“在过去,各个等级的女子身价相差很大,奴隶主女子的身价如此之高,被统治等级一般是不能支付的。曲伙女子的身价,一般的阿加和呷西也是付不起的,就是付得起也是不允许的”。
二、婚礼习俗
笔者于2011年7月20日至2011年8月25日参加了在盐源县白乌镇长麻村举行的一次婚礼。这次婚礼是曲伙与曲伙之间举行的,新郎诺尔伙卡,新娘海来果果。在这次婚礼中我以个人访谈、参与结婚仪式、观察与记录结婚仪式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