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有关长江重庆段的古诗文.doc

格式:doc   大小:14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关长江重庆段的古诗文.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9/2/23 文件大小:1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关长江重庆段的古诗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这首《渝州梅雨》罗列出了巴城的几个重要景象,先点出梅杏的色彩,然后是看见南岸的海棠溪流入长江,形成滩涂,接着是听到江声,抬头看见山气,“映入夏日寒”也说明了即便在夏天,因为山雾水汽大,显得寒冷。然后诗人看见渔网,想到打鱼人,也引出乌樯和城墙上的风竿。最后还是无奈的认为明天又到了端午节,觅长丝以合欢。在关于渝州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过路客留下,入川可翻秦岭,出蜀江流而下,清代的川人何明礼怀着才情,从“朝天门”码头登船,写下了《重庆府》: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其中城郭依循造化,舟楫挨着崖边,“巴字书”和“巨然画”点出了蜿蜒的嘉陵江和“淡墨轻岚”的山色。烟火人家,但是此地并未出过什么大的“贤良”,可是江涛拍岸,浪击三千,显出了川人的志气。末句更是说明了出川的志气,李白、苏轼……哦,重庆——我曾是过客 (2012-03-0712:12:00)转载▼标签: 重庆 巴渝 过客 雾气 杂谈分类: 旅游视野哦,重庆——我曾是过客 缪朴在《传统的本质》一文中说:“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受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这种分隔通常是由墙、房屋、大面积的水面、远山等造成的。”(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王国维的“隔”之说)很多朋友去重庆,都说很喜欢那个城市,觉得有层次。可是,我一直觉得重庆太“重重”,缺少阳光,大山延绵,甚至路随山转,让人分不清南北,不知“乡关何方?”清代方象瑛经过重庆府时,写下“皆石山,城市庐舍依坡□为高下,三面距水,陆路达佛图关。东鱼复,西僰道,北汉中,南夜郎,形胜要地也。石高水疾。漏二鼓,始抵岸。”可见渝中半岛因“石高水疾”他们的小舟很难登岸,在那种传统交通工具之下,也让这个巴子国很难演绎成大都会。重庆与长江的关系,也不如下游那样平接,站在山城之中,山雾茫茫,水色浑浊,群楼密而压抑。这总让我感觉,与阳光、水和家乡隔得太远,加上语言上重庆人基本是使用方言,更让人难以启齿。前天晚上,整理大学五年的照片,发现并没有拍很多重庆,那里没有阳光、蓝天和碧水,几乎能让所有的照片“黯然失色”,让拍摄的心情都显得灰蒙蒙的。到了夏天,阳光来了,闷热也来了。毕业后逃离重庆,惊异的发现家乡的天竟然那么蓝,有一种生平第一次发现蓝天的感觉,就是我的重庆印象。唐人孙宏(疑为魏晋孙楚之父)在《渝州梅雨》一诗中这样描写重庆: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这首《渝州梅雨》罗列出了巴城的几个重要景象,先点出梅杏的色彩,然后是看见南岸的海棠溪流入长江,形成滩涂,接着是听到江声,抬头看见山气,“映入夏日寒”也说明了即便在夏天,因为山雾水汽大,显得寒冷。然后诗人看见渔网,想到打鱼人,也引出乌樯和城墙上的风竿。最后还是无奈的认为明天又到了端午节,觅长丝以合欢。在关于渝州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过路客留下,入川可翻秦岭,出蜀江流而下,清代的川人何明礼怀着才情,从“朝天门”码头登船,写下了《重庆府》: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其中城郭依循造化,舟楫挨着崖边,“巴字书”和“巨然画”点出了蜿蜒的嘉陵江和“淡墨轻岚”的山色。烟火人家,但是此地并未出过什么大的“贤良”,可是江涛拍岸,浪击三千,显出了川人的志气。末句更是说明了出川的志气,李白、苏轼……只是,这让我想起了经过巫山的时候,早上醒来,远处灯火一城,水汽,冷雾,船上进来一个婆婆,这一切显得有点诡异。很快,船开了,我心安理得:哦,我只是过客!公元818年,46岁的白居易被贬忠州,由剑阁到渝州,当地并无文人相亲,他独自一人上了南山,写下了《独游涂山寺》: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诗中野径无伴,可见山上人少,路也荒僻,也正是因为没有引路人,他一个上山下山,便自己熟悉了道路,这一点,也只有敲打山径的马蹄知道香山居士来过此地。直到宋室南迁,在重庆的恭王赵淳,被禅让为南宋第三个皇帝,49岁即位,父亲封为太上皇,才有“重庆”之名。而到了民国,抗战物资撤避西南,才使得重庆市区人口从几十万突破了百万,人和人造物彻底改变了城市。中野孤山的《游蜀杂俎》最后写到重庆说:“春秋两季,从四面山岳、两面河流升腾的蒸汽遇冷形成浓雾,氤氲弥漫。重庆的居民似乎缺乏快活之气,但他们性情温和,不像湖南和湖北人那样剽悍。他们崇尚传统,不好纳新。此乃普遍之****俗。”可以清末民初的重庆民风还很淳朴,这种淳朴延续到今天被称为“直(爽)!”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