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惠州市建设“世界手机之都”发展规划(公示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二○一五年八月目录一、惠州市建设“世界手机之都”的背景与意义 2(一)手机持续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潮流 21、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势头持续迅猛 22、手机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增长的带动龙头 23、手机成为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 3(二)手机产业正处于“三期叠加”的调速换挡阶段 31、颠覆式创新低潮期 32、新产品形态分化期 43、新消费痛点探寻期 4(三)国家战略为手机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51、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52、“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核心载体 6(四)惠州发展手机产业要有新思路新措施 61、创新链和价值链打造成为新目标 62、跨空间产业资源整合成为新思路 73、全方位服务环境建设成为新手段 74、构筑区域产业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国家级创新城市建设提供助力 8二、“世界手机之都”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9三、惠州市建设“世界手机之都”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15(一)发展现状 151、制造能力方面 152、创新创业方面 173、品牌影响力方面 204、文化建设方面 22(二)主要优势 231、区位优势:珠三角重要经济带 232、政策优势:政府推进力度空前 243、产业基础优势:制造实力雄厚 24(三)存在问题 251、高端环节薄弱,不利于产业提质增效 252、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253、基础设施滞后,不利于发展环境优化 254、品牌宣传不够,不利于资源要素集聚 265、文化理解不深,不利于产城融合发展 26四、惠州市建设“世界手机之都”的对标城市分析(金小鹿) 27(一)对标城市及特点 271、深圳市 272、东莞市 283、天津 304、郑州 325、重庆南岸区 33(二)与对标城市存在差距的主观原因分析 351、对手机产业发展定位和路径规划不足 352、企业缺乏创新发展意愿和技术储备 353、对手机产业品牌打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54、在吸引手机产业资源聚集方面力度不够 36(三)与对标城市存在差距的客观原因分析 361、落后深圳的改革创新先锋优势 362、缺乏东莞的“广东中心”区位优势 363、缺少天津的加工贸易港口优势 374、不具备郑州的“中原枢纽”交通优势 375、未形成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协同效应 37五、惠州市“世界手机之都”发展思路与目标 39(一)发展思路 39(二)基本原则 39(三)发展目标 401、总体目标 402、具体目标 41(四)发展路径 421、逐点突破期(2015-2017年): 422、全面发展期(2018-2020年): 423、优势均衡期(2021-2025年): 43六、发展重点 44(一)夯实制造业务基础,提升制造业务水平,打造手机制造之城 441、构筑世界领先的制造代工能力 442、打造功能完善的配套产业链 443、建设完善手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64、前瞻布局手机衍生终端产品 46(二)汇聚创新创业资源,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手机创新之城 471、提升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 482、构建台 48(三)集聚品牌建设合力,提升城市品牌价值,打造手机品牌之城 481、塑造重点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492、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产业园区 49(四)丰富手机文化内涵,深化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手机文化之城 501、建设企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手机文化共同体 512、举办品质高、受众广、影响大的手机文化活动 513、打造一批以手机为主题的线上线下景观 52七、专项工程 53(一)智能制造提升工程 53(二)创新创业促进工程 54(三)骨干企业壮大工程 55(四)综合品牌打造工程 56(五)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57(六)对外开放合作工程 59(七)城市环境提升工程 60八、保障措施 62(一)强化组织机制保障 62(二)完善产业发展基础 63(三)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65(四)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66附件1:手机关键组件及制造设备产业链 69惠州市建设“世界手机之都”发展规划(2016-2025)前言:手机产业是技术密集度高、应用范围广泛、市场空间广阔、辐射带动性强的高技术产业,是当前电子信息产业中发展势头最迅猛、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手机产品在信息消费和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核心载体作用不断增强,手机产业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引领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成为驱动信息消费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惠州市手机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已颇具规模和特色,形成一定集聚效应和品牌知名度。充分发挥已有手机产业基础,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建设“世界手机之都”,以手机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于惠州市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建国家级创新城市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