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庆文学崇高美特征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被发现的同时,也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广大石油工作者们积极参加开采石油的工作。面对头上只有青天一顶,脚下只有荒原一片的极端恶劣、困难的工作环境,为了鼓舞会战职工的斗志,各探区(1960年初为三个探区)党委会号召各基层单位利用墙报、黑板报、工地宣传栏和广播站等为阵地,在广大职工中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业余诗歌创作活动。这不仅调动了广大石油工人创作诗歌的积极性,同时又为大庆石油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广大的群众基础,使大庆文化蓬勃发展。45年开采石油的历程,大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优美的诗歌、散文,宏伟的小说、话剧,以石油为背景的佳作层出不穷,广泛的体裁将崇高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这一对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得到新的解释,形成了作为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两种基本形态1110黑格尔曾说过,如果把各民族的史诗搜集来“就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他又说,我们倘若想要认识希腊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荷马史诗就是最生动最单纯的资料来源了气文学作品是民族和时代的艺术纪念碑。各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不但是民族的标志,而且也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回看大庆石油会战历史,从偏僻无人问津的村庄,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成为了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而从大庆的文学作品也不难看出不怕苦、不怕累、拿下大油田的革命精神,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精神。广大石油工作者无论身处怎样的工作岗位都纷纷拿起笔来写诗著文,讴歌火热的石油大会战,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而其中的“英雄不怕风雪寒,日进千尺只等闲;今年会战非小可,力争奇迹再加番。”例和“未经严冬不喜春,孤J撮知父母心;尝透昔日奴隶苦,方感今为福中人。福根甜源哪里来?造福为民党的恩。坚定斗志跟党走,饮水不忘掘井人。”州等诗歌都充分表达了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喜悦心情,为了国家的建设努力拼搏奋斗,不怕苦、不怕累,使国家更加富强、始终秉承艰苦奋斗精神,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为此奋斗终身。“身穿冰结凌,北风当电扇;修好采油并,为国作贡献。”均正体现广大石油工作者为开发大油田奋斗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抒发了广大石油工作者心系党,心系国家,为石油会战拼搏奋斗终身。这些佳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被广为传颂。诗人们的佳作不仅鼓舞了广大会战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早日拿下大油田而埋头苦干,忘我奋战,无私奉献,而且也对一些诗歌爱好者们产生了广大的影响。在这壮观的景象中,更无形地突出了作品中人物的崇高美,不仅使大庆石油诗歌创作蓬勃发展,也使得大庆精神深入人心。由大庆剧作家杨利民创作、再现“铁人”人格魅力的多媒体八幕话剧微人轶蔚,正因为其较强的思想教育性成为展现大庆精神、学习“铁人”精神的教材,成为教育后代不忘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在全国多次上映。杨利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时代的眼光,把“铁人”放在世界石油风云大背景下,讲述了“铁人”那一代石油工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通过在舞台上对“铁人”王进喜工作、生活的8个场景进行精彩的解说,向人们全面展示了一个用钢铁脊梁担起民族重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写下的光辉的历史、以博大情怀彰显光辉的人格魅力的真实铁人形象,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铁人”精神。广阔的视野和磅礴的气势尽显厚重的历史感和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