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选自《左传》学习目的*了解《左传》及其相关的基本常识*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学会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形象并评价本文的中心思想。*了解《左传》写作特色郑伯克段于鄢[文学常识]一、关于“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全文一万八千多字,记事特别简单、语言极为精炼,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二、关于“左传”*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2、关于“经”:本义,织物上的纵线,后指经典著作(泛指后人对其所宗古籍的敬称)也特指儒家经典。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传”,共有“三传”(后来春秋三传也纳入经)。*3、关于“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常识回顾历史著作的体例主要有、》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经历了十二国君,两百多年的历史,全文约18万字。《左传》收辑大量的古代史料,较真实地反映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史实,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文中对历史的评价,作者或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或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素称“春秋笔法”。*2、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4、《左传》的文学价值:它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叙事详备,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性格鲜明,或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语言简洁精妙、着墨少而寓意繁。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叙述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5、《左传》的思想价值: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同时,封建伦理观念,传统的天命、礼教等思想糟粕在书中也时有流露,这是作品的历史局限。礼崩乐坏时代的编年史《左传》礼教的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正名”思想﹚克:克制。复:恢复。礼:礼法。指抑制约束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法。《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6、《左传》写作背景“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藤文公下》三、关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亦称“微言大义”“春秋书法”“春秋凡例”“书例”“义法”“义例”。狭义指孔子修订《春秋》所用的相关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诸如“笔则笔,削则削”“以一字为褒贬”“褒讳贬损”“微言”等相关书写原则﹚;广义上泛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春秋笔法”源于孔子,左丘明最早对其做了精当的概括,西晋杜预最终完成了普及工作。“春秋笔法”在历代学者的阐释下不断完善、丰富,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春秋笔法”特点:﹙杜预归纳﹚微而显:即用词不多而含义明显志而晦:即记载史事,用词简约而含义隐微婉而成章:主要讲的是避讳,通过委曲之辞以达避讳之意尽而不汙:即尽其事实而不纡曲惩恶劝善:即善名必书,恶名不灭,以期达到惩劝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