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齐国为何被秦所灭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虽为大国,但是内外矛盾不断。周夷王时期,齐哀公被烹,其弟胡公立但被哀公的少弟献公所杀,迁都临淄。之后,齐国内战不断,王位争夺不息。直到齐襄公时期才开始真正的振兴,襄公灭纪四年后齐国政变,齐桓公上台,齐国霸业开始。齐国的霸业一部分得益于管仲的改革,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实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加强国家对冶铜,制铁,纺织等工业的管理并设立市场:在政治方面改革法律,选拔优秀人才,教化穷人,军事方面寄军令于内政,将全国民众以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外交方面“安四邻,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这些改革为齐国的称霸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齐桓公二年,齐伐鲁败,但齐国不断向外发展,先是灭谭后使鲁郑宋卫四国屈服,使得黄河下游各国归附。到了田氏代姜之后,威王、宣王励精图治,再振大国雄风,在战国之七雄之中,首屈一指,居七雄之冠,孟子说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齐宣王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经常躬听有识之士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广泛招贤纳士,选贤任能,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伐魏,破燕,合纵抗秦,联合韩、魏以攻楚,齐国的王业得到快速发展。此时的齐国已是春秋时期一大霸主,国富兵强。可是在此之后齐国的统治却每况日下,晚年的齐闵王,骄暴、好色、好乐、不听谏言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致使国家破败而百姓不堪。而在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立,是为秦孝公。孝公即位之初,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重用卫鞅,实施变法。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死,秦惠文王。这时受新法“迫害”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难,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商鞅虽死但变法政策却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秦国迅速发展壮大。并且他们君王专制、中央集权、重势尚刑。在思想上主张排斥百家,实行文化专制,崇尚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表现出强烈的轮伦理,重实利的倾向。这种倡专制,重法术、尚功利、提倡严刑峻法的思想,在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那种军事胜负压倒一切的情势下,无疑是一种极合时宜的思想利器。大大地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步调的一致,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以至于在战争中对萎靡的齐国有强大的威慑力。齐国的灭亡一方面源于自身后期统治阶层的无能,另一方面在历史积累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许多原因。1齐国没有连续的国策,政策摇摆不定。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姜氏齐国还是战国时期的陈氏齐国都缺乏战略眼光,政策没有连续性。比如用管仲,就不重视礼仪法制,到晏婴时期又放弃了管子重晏子。战国时期表现得更差,今天合纵,明天连横,堂堂大国却被张仪、苏秦玩弄于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反观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坚持以法治国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国策上,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逐步并西蜀吞巴郡,远交近攻,连横诸国,各个击破。2国君的所谓雄心壮志只满足于称霸,即使后世君主亦不过想恢复桓公的功业。这跟秦国横扫六合的壮志不可同日而语。齐国可以统一的时期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齐桓公时期,一个是齐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