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微信红包流行现象传播学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5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微信红包流行现象传播学研究.doc

上传人:luciferios08 2019/2/27 文件大小:1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微信红包流行现象传播学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微信红包流行现象的传播学分析-新闻学微信红包流行现象的传播学分析 魏宇麒【摘要】今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制造了一个“传播神话”。笔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对“微信红包”的流行现象进行了浅析,以求为同类产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寻求突破之道。关键词 微信红包使用与满足流行现象微信红包是腾讯旗下产品微信于2014年1月27日推出的一款应用,功能上可以实现发红包、查收发记录和提现。据腾讯数据显示,仅蛇年除夕、羊年初一这两天,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就超过了500万,共累计抢红包7500余万次,领取红包2000余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近一万个红包。今年春节,微信红包更是制造了一个“传播神话”。,;春晚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除夕22:34分,春晚摇一摇互动出现峰值,。①本文将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试对“微信红包”的流行现象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为同类产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寻求突破之道。一、“微信红包”流行的“使用与满足”解读1、基于特定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人们接触媒介是基于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在内的基本需求进行的。笔者认为,人们通过智能手机接触“微信红包”也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1)娱乐需求。娱乐性强是微信红包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一点,在抢夺红包的过程中,参与者获得了消遣和娱乐,获得了情绪上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日常生活的负担和压力。微信红包分为普通红包、拼手气红包。普通红包是点对点的发放,相比而言,“拼手气红包”的玩法则更吸引人。它由发放者设定红包总额和发放数量,抢到的红包金额完全是随机决定的,这样它可能会诱发参与者的赌徒心理——抽到小额红包后,参与者想再抽个大的;成为“手气最佳者”后,又想再次拿“大头”。在实际发放中,红包数量往往低于微信群的人数,根据规则,“先抢先得”,这就要求群内成员“眼疾手快”,在红包发放后的第一时间进行抢夺。抽取到红包金额的不确定性、“先抢先得”的游戏规则,大大增加了“微信红包”产品的互动性、趣味性,也使得“微信红包”对用户的诱惑力增强。湖南电视台《经视新闻》栏目曾做过一期主题为“微信红包为什么这么火?”的节目,几位受访者均表示玩“抢红包”游戏主要是“图个开心”。其中,一位市民这样回答:“收红包收的是一份心情,哪怕是几毛钱都会觉得很开心。”(2)心理需求。求新心理即受众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一种特征。春节发红包是我国的传统,从明清就开始被民众接受了,直到现在这个风俗还在我国广泛流行。其实,腾讯不是第一个结合中国的红包传统,利用受众的求新心理展开营销的企业。肯德基曾做过这样一个营销广告:广告中,一位儿童遥控着随“肯德基全家桶套餐”赠送的会叫“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声控猫,利用机器猫在除夕的餐桌上向长辈们要压岁钱。利用儿童的求新心理,结合中国的红包传统,根据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通过唤起“表面受众”儿童对商品的欲望和需求,以孩子对长辈的影响力达到销售目的,肯德基的这则广告确实高明。相比肯德基,腾讯在这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腾讯敏锐地察觉到了用户需求,充分利用了微信社交的交互性,将中国的“红包传统”与时尚的设计网络相结合。传统与时尚的交织,金融与社交的结合,凭着微信熟人圈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