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多重形象分析就算你没有阅读过《哈姆雷特》原文,那么你一定听说过“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俗语。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理解的一个哈姆雷特形象,的确,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这个形象塑造的十分饱满,诸个角色展现的也淋漓尽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在不知不觉间将读者带入到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中去,《哈姆雷特》亦是,复仇者、思考者、恋爱者、悲伤者、责任者……读者总能从他身上找到契合自己性格的某点特征。哀悼者我们每天都在被形形色色的困难绊住脚步,有些人称此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在戏剧中冲突需要被放大,于是哀悼者的形象就这样独立凸显出来。命运带给哈姆莱特的创伤是致命且逐步的。父亲的突然死去是年轻的丹麦王子哀痛的开端,而更让他失望的是母亲竟然“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第一幕第二场),这么快走进了叔父的怀抱。这时的哈姆雷特虽然哀伤失望,但还未流露出对命运的怨恨,与鬼魂的对话将王子的愤怒带到最顶峰。鬼魂极力向他描述了地狱的恐怖煎熬,并且告知了事情的真相。这时的哈姆雷特才恍然大悟命运给了他当头一棒。命运的不公使他充满义愤,"去,去,你娼妇一样的命运!天上的诸神啊!剥去她的权力,不要让她僭窃神明的宝座",借伶人之口,哈姆雷特对命运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但变故带来的并不只有义愤,内心的空虚与艰难大概只有王子自己知道。“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篷,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心境决定眼界,内心充满哀伤的哈姆雷特王子已经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在悲伤气氛的笼罩之下,王子强有力的心境叙述不仅是对死者的哀悼,更是对不公命运的哀悼。哀悼我曾经美好的生活,哀悼我失去的天真品行。当你感怀春秋时,哈姆雷特的台词无疑是你心灵的写照,明明是那么痛彻心扉,却万万不能抵抗,只有那酣畅淋漓批判不公的台词才也许能真正契合你的心灵。恋爱者在一部以复仇为主体的悲剧中,如果缺少了悲伤的爱情,就像大河没有了分支,还是那么壮阔却多了些单调。在剧本的前两幕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作为恋爱者的哈姆雷特的感情,而是通过雷欧提斯和波洛涅斯分别与奥菲利亚的对话中,展现了一个真诚、热烈、专一的恋爱者形象。“父亲,他最近曾经屡次向我表示他的爱情。”“他差不多用尽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的盟约,证实他的言语。”(第一幕第三场),如果一切都没有发生,哈姆雷特的爱会依然那么纯净。在一场波洛涅斯刻意安排的会面中,多疑的哈姆雷特确定他们的谈话正在被人监听,但当他问波洛涅斯在哪时,奥菲利亚的回答使哈姆雷特真正失望。“在家里,殿下。”(第三幕第一场),多么讽刺,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一个背叛父亲不顾伦理,一个虚伪无情不顾往昔,“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被背叛的痛苦和必须报仇的现实不得不逼迫哈姆雷特隐藏爱情,“我没有爱过你。”,“进尼姑庵去吧!”,狠心地说出无情的语言,谁说王子的内心没有流血呢?感情不是闸刀,怎能说关就关,但在责任面前,但在复仇面前,王子选择了隐忍。可谁料奥菲利亚终究是成为了复仇的牺牲者,明镜的水流成了美丽姑娘的最后归宿。爱人的死使哈姆雷特终于正视自己的感情,“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也抵不过我对她的爱。”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事的逼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