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向文明城市鲍宗豪教授在中宣部干部培训中心的讲演(节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伟大产物,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城市不只是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上的一个单位,它同时还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工业时代与农业时代的城市文明有着显著差异,信息化时代的城市文明不仅使人类文明呈现出气象万千、灿烂绚丽的景象,而且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出“跨越式”和“几何级数增长”的特征,可以说城市文明的发展“聚集”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一、“城市”文明的滥觞与演变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技术与发明不断应用于城市生活,城市变得更富公共性。我们先从中西方“城市文明”的滥觞与演变中,大致勾勒一下人类城市文明的历史轨迹。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市”是商品交换之地。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率获得提高,古代城市开始出现并获得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特点:(1)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重心南移的态势;(2)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东南沿海港市兴起;(3)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到宋代,商业进一步繁荣,城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有统计推算,北宋东京(开封)人口实际已有150万至170万之众,达到10万户的城市亦有40个之多。到了清代的1840年,中国城镇总人口已由唐代的大约800万上涨到大约2400万,主要城市除人口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北京外,在江、(运)河、海岸的苏州、南京、扬州、杭州、广州、汉口、福州、佛山、天津、厦门、上海等工商业城市的人口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中国近代城市的文明,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比较快,除了商埠城市、租界城市有所发展外,还兴起了一批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如青岛、大连等;兴起了一批矿业城市如唐山、焦作等;兴起了一些铁路枢纽城市如郑州、徐州、蚌埠等;兴起了一些民族工商业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但这期间也是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的主要时期。我国城市由古代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变,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我国城市近现代化文明的形成是以血与火的代价实现的,体现着我国人民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争得“城市文明”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的重要篇章。相对于中国的“城市”文明而言,西方的“城市”文明又是一篇无法写尽的大。从古代的“城市”文明、从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诞生到发展紧密相连的欧洲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推动了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拓展。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其基础是建立在自由、理性、乐观、世俗、人文等理想之上,因而具有人类文明的崇高性和元典精神。它对西方文明的走向产生了巨大且有决定性的影响,成为烛照后世的文明遗产。古罗马文明绵延一千余年。在今天的罗马,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大量建筑遗址:元老院、神圣大道、凯旋门、纪功柱,还有那极富盛名的大圆形竞技场。在没有任何运输和起重设备的20个世纪之前,古罗马能出现辉煌的建筑,足以证明古罗马的城市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与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中世纪是西方文明承上启下的时代,是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时代。中世纪的欧洲是建造城堡的年代,城堡的出现既是封建制的必然产物,也是中世纪公共权力危机和社会无序的一种反映,外族袭击和暴民动乱导致建造城堡之风盛行。 12世纪以后,欧洲社会快速发展。罗马、比萨、佛罗伦萨、马赛、里昂、伦敦等相继恢复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一大批新兴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艺复兴使欧洲的城市建筑与中世纪决裂,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世俗性建筑成批出现,体现人文精神的建筑和街道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这些世俗性建筑有大型的城市广场、联排式的多层住房(公寓的前身)、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园林等,显现了优越的城市环境。资本主义工业化是推动西方城市发展最有力的力量。自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工业化,这也是西方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技术与发明不断应用于城市生活,城市变得更富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共市政设施的建设中。在伦敦、巴黎和柏林,城市道路不断开辟、延伸,路灯、下水道、电灯、电话、煤气逐渐普及,城市的近现代生活开始出现。19世纪西欧各大城市的改建形成的格局,在后来100多年间基本上得到维持。如1853一1870年间,巴黎的城市改建基本形成,城市的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带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了完整统一体,其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