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更新理念注重参与 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有效程度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把握“主体”方向,增强参与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的这种特别强烈的需求,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做到真正理解新知,掌握新知。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彻底抛弃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条件,适时引导学生参与。为什么呢?首先,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干扰。其次是引导学生参与开头难,学生不会发表意见,不懂得提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费劲多了。刚开始时,教师要集中精力设疑,教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质疑,认真析疑等,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每节课都要全力以赴。我们学校林老师有18年教龄了,有一次上完课对我说:“我以为现在素质教育,学生活动多了,老师就舒服了,没想到要学生活动,老师也这么累。”因此,没有培养人才的紧迫感,没有牢固的“主体”意识,是难以持之以恒的。二、提高施教能力,激发参与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内部活动,学生也是这样,旁人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参与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施教能力,特别注意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使老师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引发学生好奇心,挖掘他们的智能潜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当然,教师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有艺术性,做到既能激发积极性,又能起到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每个问题都应该明了、确切,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学会知识,体现出教师引路,学生探索。例如,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可以设问:(1)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这样设问,就有较高的思维价值,学生要说的话就很多,就有参与的兴趣,主动参与就能真正实现。(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形式联系,完全有可能进行加工、整理,进而独立地推出公式。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参与也更加有效。三、营造发言机会,引导主动参与21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我们教师快,比我们教师多。所以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会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目前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