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关键词】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根据WHO的报告,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患贫血,其中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其中一些贫血程度较轻的病例常被忽视,引起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生长发育迟滞、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为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生育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1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贫血的表现如头晕、眼花、心悸、乏力、易倦、耳鸣、活动后气短、面色苍白、皮肤黏膜苍白,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左心衰竭[1]。组织缺铁的表现严重缺铁性贫血不但有贫血症状,而且可见因组织缺氧而导致的脏器功能减退,如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精神行为异常、易兴奋、易怒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有些患者有异食癖和吞咽困难,神经及精神异常,易激动,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部分患者指甲呈勺状,以及组织黏膜变化等。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表现如月经过多、黑便、痔疮出血、胃区疼痛、腹泻等,多数患者就医时贫血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症状及体征。如果属于铁缺乏症的高危人群,有上述临床表现,应考虑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临床症状,应及时就医。临床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应包括病因或原发病的诊查。一般以血红蛋白为准,凡成人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即为贫血。,往往见于需铁量增加而食物铁又不能足够补充时,如婴幼儿、青春期的男女和孕妇。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生长快,需铁量大约每天为1~mg,分娩、妊娠、哺乳期妇女,每天需2~mg,月经期妇女需铁量为每日1~mg,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妇女每天需铁量仅~1mg。另外如果饮食不合理,如挑食、偏食、节食等也可造成铁摄入不足而引起贫血,此类原因引起的贫血多见于儿童及城市年轻女性中。.2与铁吸收障碍有关铁经肠道吸收,因吸收不良引起本病者,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约50%患者于术后1~6年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长期严重腹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易发生缺铁性贫血。.3与铁丢失过多有关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在缺铁性贫血中占80%以上。故有学者提出:慢性失血等于持续失铁。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妇女,多见于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钩虫病、胃炎、胃癌等引起的出血。多次急性大失血也可引起本病,如食管和胃底静脉破裂。反复鼻出血、咯血以及阿司匹林引起出血性胃炎,也常发生本病。老年患者发生缺铁性贫血尤其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出血的可能性。女性最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尤其是青春期和带环避孕的妇女,当月经量超过80ml时,相当于丢失铁40mg,一般食物不足以补充,久而久之即可发生缺铁性贫血。3~4岁以上儿童缺铁性贫血多见于肠道寄生虫。.4与游离铁丢失增加有关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及长期严重腹泻患者,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多,引起铁缺乏。.5与血红蛋白尿有关大量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