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谈谈粤教版《<论语>选读》的教学方法【摘要】选修课《论语》的教学不应仅立足于高考备考,要让学生乐于学习《论语》,将儒家思想的精髓内化于个人道德品质。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阅读相关书籍,并把《论语》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与经典产生共鸣,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积极用世。【关键词】论语教学兴趣《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很多名言警句流传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但《论语》毕竟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也许对于高中生来说,《论语》阐发的人生大道理过于高深,并且文意疏通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刚开始学习时不一定会感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如何让学生乐意学习《论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情愿的受教者,这就要求教师把《论语》与生活结合,让学生的个体情绪融入课堂,与经典产生共鸣,情不自禁爱上《论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志存高远,积极用世。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选读》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选修教材。此书一般安排在高二学习,用一个月的时间讲授。《<论语>选读》的选文是采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课文编排顺序和《论语》读本不同。《<论语>选读》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生篇、情操篇、伦理篇和治学篇,每星期讲授一个单元。《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讲授《论语》前,建议能看一下三个方面的书籍。第一,《论语》全书,对当代各家对论语的不同解释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教材选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还有南怀瑾《论语别裁》、徐志刚《论语通译》等;第二,全面论述孔子的著作或书籍,例如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钱穆《孔子传》、于丹《<论语>心得》、李零《丧家狗》等;第三、介绍孔子弟子的作品,《论语》有许多内容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因此要了解孔子的一些著名弟子的基本情况。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等都是相关内容的较好作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方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对知识的热爱,读书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强迫性的学习也许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如果在学生心目中产生这样的想法:《论语》不仅是有趣的,并且贴近生活,它能帮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那我们的教育也就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论语》不是枯燥无味,远离生活实际的,反而是相当有趣,我们可以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发现自己深藏的不足之处。例如《论语•述而三十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戚”这个字究竟是读去声还是阴平呢?由于粤方言“亲戚”这个词的影响,学生常把“戚”读成去声。我启发学生那“戚继光”中的“戚”读什么声调,同学们想当然说是第一声,我说这个字不是多音字。在课堂上纠正了同学们的这个发音后,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再加上方言的影响,高中生读错汉字语音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识字教学工作应在贯穿高中教学中。清楚了这句话的读音后,就有学生提出来,“小人为什么会常戚戚呢?”我说:“还是给大家举个例了,如果班主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