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跖骨感染骨外露的显微外科治疗作者:王文,王平山,刘立峰,张军,曹学成,蔡锦方【摘要】[目的]回顾总结跖骨骨感染骨外露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自1995年~XX年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214例跖骨骨外露骨感染患者。[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1~10年,平均随访3年,14例游离植皮术后皮肤成活良好,19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术出现远端部分皮肤坏死,后经换药处理后,伤口自然愈合。皮瓣移植术后质地良好,无溃疡复发。患足均可负重走路。[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跖骨骨感染骨外露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关键词】跖骨;骨感染; 骨外露;显微外科;皮瓣跖骨是构成足弓的主要组成部分。完整的足弓增加了站立的稳定性与弹性,能缓冲行走或跳跃时对脑的震荡,并能保护足底的神经和血管免受压迫。然而覆盖跖骨的皮肤较薄,皮下组织薄而疏松,足背皮肤与深部组织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故在外伤时容易撕脱并造成跖骨外露,处理不当时,常发生跖骨骨感染伴足背皮肤缺损。本院1995年~XX年收治跖骨骨外露骨感染患者214例,采用清除病灶,根据骨感染或外露部位、皮肤缺损大小、周围软组织条件选择设计不同的带血管组织瓣修复,改善局部血运,覆盖创面,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214例患者,男126例,女88例,年龄7~65岁,平均35岁。跖骨骨感染病史最长4年,最短d。171例为创伤后跖骨骨感染,43例为内固定术后感染。根据骨感染程度、足背皮肤缺损面积,将跖骨骨感染分为Ⅲ型。合并足前皮肤缺损182例,合并足底皮肤缺损8例,并发皮肤窦道6例,合并跖骨缺损4例。皮肤缺损面积×cm~×cm。车祸伤187例,机器挤压伤25例,爆炸伤2例。切取皮瓣面积cm×~cm×,皮瓣血管蒂长cm~1cm,蒂宽cm~cm。治疗Ⅰ型跖骨骨感染,内固定取出后,改石膏外固定,应用敏感抗生素2~3周后,骨感染治愈。对于Ⅱ型、Ⅲ型跖骨骨感染,创面清创,去除坏死软组织及死骨后,残留创面应用皮瓣移植修复。借助显微镜进行清创,以便能更好的分辨正常和坏死组织,为组织瓣的移植提供较好的着床。根据其皮肤缺损的大小及部位,设计不同的皮瓣进行修复创面。带血管蒂的皮瓣均选用邻近的逆行皮瓣转移修复,主要用于Ⅱ型跖骨骨感染的治疗,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全部用于Ⅲ型跖骨骨感染。具体皮瓣应用见附表2。留置观察窗观察皮瓣血运情况。皮瓣蒂部及皮瓣下均放置引流。术后持续静滴广谱抗生素10~14 d,至体温正常。常规应用解痉、抗凝及疏通血管治疗3~6 d。患者卧床休息14 d,并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回流。其中25例行术后持续冲洗引流,直到引流液连续3次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置管冲洗时间6~1d,平均。无骨折者石膏托固定3周以免皮瓣滑动,有骨折者石膏固定直到骨连接。皮瓣供区均采用中厚皮植皮术。结果19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术出现远端部分皮肤坏死,后经换药处理后,骨感染及伤口自然愈合。2例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拆除张力较高处的缝合线,同时予以皮肤小切口放血后,皮瓣顺利成活。187例皮瓣修复术后伤口Ⅰ期愈合,12例伤口Ⅱ期愈合,1例伤口Ⅲ期愈合。皮瓣供区中厚皮植皮均完全成活。随访情况经1~10年,平均3年随访,骨感染无1例复发。所有带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术后的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无明显臃肿,无溃疡复发。带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