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助学园地注释: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译文: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叶子浮出水面紧密相连。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面嬉戏,鱼儿在莲叶西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南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北面嬉戏。阅读贴士: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活动长廊:这首诗你能背出来了吗?如果已经能熟练地背出来了,就请你用绿笔把莲成绿色,用红笔把荷花涂成红色,使它更漂亮!悠悠古韵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助学园地注释: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旧曾谙:从前很熟悉。江花:江边的花。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阅读贴士: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作者简介: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活动长廊:《忆江南》本为隋唐时期词牌名,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金奁集》入"南吕宫"。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调名遂改名为《忆江南》。江南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其次忆吴宫。山寺月中寻桂子,吴酒一杯春竹叶,郡亭枕上看潮头。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悠悠古韵春江曲(南朝梁)萧纲客行只念路,相争度京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助学园地注释:京口:今江苏镇江。拭泪:擦眼泪。度:同“渡”。译文:上路的人一心只记挂着赶路,他们急急忙忙地渡江去京口那个地方。有谁知道那些伫立在长堤上的人,在不停地擦着眼泪,徒然地向“相争度京口”的游子频频招手致意呢?阅读贴士:这首《春江曲》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人生的一个场面,很耐人寻味。诗的前两句写行路之人的心态和动作。“客行只念路”,说的是上路的人一心只记挂着赶路,“相争度京口”,是写他们急急忙忙地渡江去京口那个地方。诗人观察完他们的举动、揣摩了他们的心态之后,回头来写为这些游子送行的人,觉得送行的人很值得同情:“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有谁知道那些伫立在长堤上的人,在不停地擦着眼泪,徒然地向“相争度京口”的游子频频招手致意呢?拭泪摇手的人是重情感的,“相争度京口”的人也未必无情,只是既然上路,就得认真去对待旅途中的一切,这也是人生不可免的事实。不过在旁人看,送行者的深情没有被游子发现或接纳,未免太遗憾了些,但人间美好的感情,并不一定都要求回报的。活动长廊:和同桌读一读这首古诗,试着把它默写在下面的方框里。悠悠古韵春歌(南朝乐府)春风动春心,流泪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助学园地注释:春心:欣赏春色的心情。流目:意为转动目光,即放眼随意观看。瞩:有“注视”之意。采:此处当通“彩”。阳鸟:此处泛指阳春三月的鸟,指候鸟译文: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令人胸中涌起浓浓的春意,流转的目光,凝望着远处色彩绚烂的山林,久久不忍离去。在那色彩绚烂的山林深处,从南方飞回的小鸟,在明媚的阳光下欢快地鸣啭啼叫,清脆,明快,悦耳,悠扬。阅读贴士:这首诗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