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文档名称:

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众筹研究(word版本).doc

格式:doc   大小:100KB   页数:7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众筹研究(word版本).doc

上传人:3133613015 2019/3/4 文件大小:10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众筹研究(word版本).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众筹研究WORD版下载可编辑第1章绪论   21世纪初,随着人类创造世界第一台电脑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便悄然开始了,随后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到世界各个角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民众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金融领域也深受其巨大影响,在互联网辅助的金融体系下,信息透明度更高,资金流转运行更流畅,金融产品更多样丰富便捷,投资者更广泛,金融的资产匹配也更加有效率。然而上述变化也只是金融的互联网化,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其诞生时间大约是次贷危机结束之后。2008年美国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不仅给美国金融带来灾难同时也波及整个世界。正在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之时,互联网金融正用它独有的商业逻辑快速发展。这种和银行以及资本市场存在明显差别的新兴金融融资模式便应运而生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之后,互联网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凭借自身优势发展成了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传统金融行为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大概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才正式开始。谢平等(2012)于国内首次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一概念,并给予了准确界定,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在实践中,阿里巴巴和天虹基金合作产品余额宝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行业才迎来真正意义的爆发。2013年,以人人贷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p2p产品开始盛行,进入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国内互联网金融大致架构已然成型。2014年,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又进入公众视野,作为新型的融资模式,互联网众筹模式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传统金融业服务的核心功能是对资金进行融通,筹措资金并将其提供给需要的人或组织。通常情形下,融资活动需要有金融中介的支持,其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要埋下了逆向选择的风险。但也需要巨大的融资成本,而中小投资者对巨大融资成本根本就是望其项背,而互联网众筹正好可以完美解决上述问题。虽然该模式前景光明被大家给予厚望,但却因为各种原因发展艰难,本文将对我国互联网众筹模式发展不畅的原因进行研究,并给出一些发展建议。  已有的和互联网金融有关的研究文献主要针对三大领域进行了研究,一是互联网支付领域,二是互联网货币基金领域,三是p2p网络借贷领域。而互联网众筹模式发展则受到较少研究关注,但互联网众筹模式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针对该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虽然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在我国发展时间短、规模小,但发展潜力却非常巨大。第一,融资模式新颖,众筹模式将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投资者消费者(投资者也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融资者想要创造的产品必须符合投资者(消费者)的偏好,这样才能融资成功。第二,融资成本极低,融资过程无需经过任何金融中介且交易可能性集合大为扩展,创新行为更加被广泛认可,同时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创新产品的市场化两个问题。第三,投资者风险可控,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的风险分散效应显著,对极端信用风险具有良好的分散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针对互联网众筹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Berger(2007)指出,网络平台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借贷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达成借贷双方共赢的目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实现了对微型金融、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的有机结合,属于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 Rubinton(2011)指出,众筹这一概念脱胎于众包以及微型金融,甚至可将其视作众包的一个组成部分。 HalVarian(2011)指出,众筹的诞生和应用能够极大地推动创造型行业的发展。在众筹模式中,当一定数量的人愿意提供相应费用时,创造者的项目便可付诸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搭便车这一不良问题。 Mollick(2012)对众筹进行了下述界定:融资者以众筹融资平台为工具,为其项目筹措资金,而投资者仅需付出不多的投资金额便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可能是产品,也可能是一定比例的股权。所以,众筹属于一种融资行为,然而又和众包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很多众筹行为中,投资者除提供资金之外,甚至还能够参与项目实施。 Mollick(2012)指出,众筹融资者的目标大多具有多重性特点,除取得融资之外,还寻求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不仅如此,还为了能够让产品更加理想地适应和满足市场实际需求。投资者的目标同样不一而足,有些人将其当作无偿的慈善行为;有些人为了感受创新的快感;还有些人为了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首先是对最近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概念方面的文献整理,这部分文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