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科:语文
给孩子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浅谈“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瞿家尖小学
教师:黄亚萍
给孩子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浅谈“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相对于学生获得的“一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甚至更多的“一桶水”知识的譬喻,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知识存量的期望,也体现了传统社会一般的教师知识观。然而,随着课改、信息时代飞速发展,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力和个性化的个体,能够适应迅速适应未来的人。“诲人不倦”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为人师表者最高的境界,一代先师孔子提出的这个为人师表的标准,数千年来自认为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为此,“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不但有了新意,而且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应逐渐隐蔽,逐渐减少,而让学生凸现出来,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就得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如果要用“水”作喻,那也应理解为:教师以怎样的“一桶水”引出学生的“一眼泉”,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才是教育的本源。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是啊,我们的课堂不是“灌水”,而要“点火”,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激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的让课堂灵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
一、只有“一桶水”到底够不够?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日渐失去知识权威的地位,学生思维异常的活跃,难倒教师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教师仍满足于已有的“一桶水”,那么必将被“课堂”、被学生所淘汰。在日益变革的社会中,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成为终生学习者。“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观点早已过时,“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安全教育知识、网络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法制教育知识、安全教育知识等都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一桶水”变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清澈明净的“小溪”,以至最终汇成“知识的大海”,并不断保持其更新、更替、更换的状态。这需要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敏锐的触角去观察社会,了解新时代教改最新成果。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发展精神文明的使命,要能耐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以一颗赤诚之心追求“新的无私天地宽”的理想境界。
二、即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如何?
教师在给学生一杯水时,教师自己的水必须是新鲜的, 大家知道,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如果只满足已有知识,认为一桶水就能使学生不断地得到一杯水,而放弃学习,不给自己
蓄水、换水、清洗,将被社会所淘汰。教师给学生的必须是高质量的水,要让学生喝“干净水”,这是师德的起码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现有水”进行除杂、净化,保持水质纯净。同时,在给自己装水、加水、换水时应选择水源,净化水质,让学生喝到源源不断的净水,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在传统的社会里,教师是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而存在,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因此,他常常高高在上,对学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装纳知识的容器。知识垄断所孵化的“教育霸权”强调的是对文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