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pptx

格式:pptx   大小:162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19/3/4 文件大小:1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之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山水田园诗陶潜谢灵运谢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江上曲(谢朓)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描绘了一位纯情少女追求爱情的婉曲心迹。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簌此俱寂,但馀钟磬音。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华子岗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二、题材内容自然风光(热爱、向往)农村景物(闲适、恬淡)田园生活隐居生活三、: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比拟、通感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渲染变换角度:远近高低 绘声、绘色、绘形 白描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寓情于景(或物)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聊)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太吠,风雪夜归人。四、思想内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适恬静自由欢愉五、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2) 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4、明主旨。,理解诗词的主题。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渲染气氛,抒发诗人的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题例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 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