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健康信念模式在焦虑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单位:迁安市人民医院姓名:焦立兵【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老年病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对120例伴发焦虑的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实验组60例,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一组为对照组6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于治疗第三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进行评分以了解所采用的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P<~)。结论:健康信念模式对改善老年病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加快了疾病的康复。【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老年病;焦虑21世纪中国将步入老龄化时代。一份科普资料表明: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心理护理,有效缓解了病人的焦虑情绪,提高了老年病患者的晚年生活质量。1 对象由我科2013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筛选出伴发焦虑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120例患者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筛选出焦虑患者;②精神病史、精神病家族史及意识障碍的患者除外;③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老年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 分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59~84岁,;对照组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63~80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构成比及病情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 评定方法:实验组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两组患者于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三周后,均应用同一台WL-MPE-2电脑心理测评仪进行HAMD评分。:健康信念模式(HealthBeliefModel,HBM)是最早运用于个体健康行为阐释的理论模型,目前在国内外运用较多,也相对比较成熟。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首先提出并由Becker和Maiman加以修订,用以解释为何有些人拒绝采取某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戒烟、参加肺结核病早期筛查等。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发生行为的改变。健康信念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健康行为的各种因素,强调个体主观心理过程,如期望、思维、推理、态度、信念等。根据健康信念模式,有4个关键因素与行为改变紧密相关,人们会根据自己对每一个因素的认知程度来决定未来的行为。这4个因素分别是:(1)感知疾病的易感性(PerceivedSusceptibilityofIllnessorInjury):即个体对自身患某种疾病或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的判断。(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Se-verityofIllnessorInjury):即个体对疾病会产生多大程度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后果的判断。(3)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PerceivedBenefitsofAction):即个体对采纳健康行为可能带来的益处的主观判断,包括改善健康状况的益处和其他边际收益。(4)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Perceive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