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明视野下的国家富强之路        -----19世纪60、70年代中日不同性质改革下的不同命运上犹中学郭珊珊     19世纪60、70年代,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改革及革命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而此时的中日两国面临同样的命运,在外面临西方侵略威胁,在内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两国统治者都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领导者、性质、内容等各方面的不同,能够跟上历史潮流的日本走上富强之路,而落后于历史潮流的中国依旧在落后迷茫中徘徊。     从改革的领导者来看,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封建官僚。从改革的内容上来看,日本明治维新的经济上很明显。日本的“殖产兴业”,最初跟洋务运动一样,走国营、官办的路子。但是到了1870年代,它发现此路不通,日本人就走私有化的道路;到1880年代,开始大规模出卖官办企业。结果甩掉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推动了私人企业发展。中国洋务运动时,清政府一条死路走到底。当时好多人提出反对意见。说得最尖锐的是郑观应,在1870年代就指出,产权属于商人,产品“系商人身家性命所关”,必然会想法设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些话清政府听不进去。1894年完工的汉阳铁厂号称“东亚第一”,但从设备购买开始,张之洞就瞎指挥,一开始投产就亏本。后来不得不交给商办,让盛宣怀来办。但即使商办,那种官僚企业的架构还在起作用。后来也发挥了作用,但始终不是很彻底的现代化企业。总的来讲,大清帝国是走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道路。官督商办企业带有私有性质,但是很多官办的烙印在里面,效果很坏。     中日对比最明显的还是教育制度。现代化过程没有人才不行。中国是死死抱住科举制,到1905年才废除。青少年把最宝贵的年华用来读四书五经,对管理和建设现代化国家急需的知识一无所知!日本没有学中国的科举制度,很容易就建立起新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它所需要的人才。20世纪初成了中国学子留学的首选地。在政治制度上,日本废藩设县,废除封建制度,推行地方自治,建立了现代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国根本没有进行制度改革。     不同改革内容决定了两个国家的改革性质的绝然不同,日本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而中国则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基于以上原因日本迅速成为东方新兴工业强国,而中国虽然客观上带来中国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岂不,但中国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