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注重学习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江西省抚州市明德小学彭云亮摘自:《小学数学专业网》内容摘要:本文从“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切实改革教学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热情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展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进一步实施新课程标准,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关键词:关注能力;重视过程改革;评价鼓励质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教师不仅要认真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一、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传统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数学教师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我们还要培养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二、充分体现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索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给教师说“糊”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比”、“除法”、“分数”三者的不同。实施新课程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好,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三、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这样导致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