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ppt

格式:ppt   大小:169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ppt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9/3/8 文件大小:1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语文虚词用法总结.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常用虚词用法归类一、而 é。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二、以 。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三、因yīn (一)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根据。①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于。①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而备适于事(《五蠹》) ,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四、之zhī  。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例②:鞣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