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巴西利亚岂能偏安?-历史论文巴西利亚岂能偏安? 本刊记者|蒋波“那是最美好的年代,那是最糟糕的年代;那是个睿智的岁月,那是个蒙昧的岁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心四起的时期;那是希望的阳春,那是绝望的穷冬……”——《双城记》上帝的名城一直以来,巴西人相信,上帝花了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然后在第七天创造了里约热内卢。里约,这座夹在“两山一滩”之间的城市,虽偏处一隅,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巴西的国家中心。“RiodeJaneiro!”感谢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这位葡萄牙的航海家在1502年1月20日航行到瓜纳巴拉湾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奋力高呼“一月的河口”,里约热内卢由此得名。在大航海时代,里约热内卢一直是欧洲人进行海外贸易的优良港口。当麦哲伦的船队小心翼翼地来到此地补给时,发现法国的商船早已把这里当作走私木材的大本营了。早在1555年,法国海军军官尼古拉·迪朗·德维盖尼翁带领载有600人的舰队,浩浩荡荡地驶入瓜纳巴拉湾,在巴西建起了第一个欧洲人的永久居住地。与后来在北美建起的魁北克城一样,这个当时被称为“FranceAntarctique”的城市,主要由在法国国内遭受迫害的雨格诺派徒与瑞士加尔文教徒组成。1565年3月1日,腥风肆起,葡萄牙人为了争夺里约热内卢,同法国人殊死拼杀。两年后,葡军胜出,成功占领此城。在随后的三百多年里,巴西境内丰富的黄金和钻石资源让里约一跃成为南美最繁忙的港口,满载财宝的帆船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航向欧洲及世界各地。里约热内卢的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最终葡萄牙于1763年将殖民地的行政权力中心移到此处。当拿破仑大军在欧洲大陆东征西战时,葡萄牙王室甚至一度将首都迁移到这里,里约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欧洲国家在欧洲以外地区设立的首都。正是基于种种区位和传统的考量,佩德罗一世在1822年宣布巴西独立时,也顺理成章地将里约热内卢定为国都。首都的重担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里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在这片面积不到巴西总面积1%的区域内,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都高度集中在此。经济的腾飞让里约的魅力日显,好莱坞的影星和全世界的名流们纷纷来此,赌场、舞厅和夜店内灯火霓裳、夜夜笙歌。“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来里约,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将让他来里约,因为这里是地狱。”一片轻歌曼舞,却难成里约热内卢的“遮羞布”。如同全世界所有的大都市一样,里约也换上了严重的“城市病”。“法维拉”(favela,即葡萄牙语“贫民窟”)渐渐地在里约的海滩上肆意蔓延,正如巴西著名社会学家吉尔贝托·弗莱雷在《华屋与茅棚》和《富人与陋室》中的论述,经济上的分化,已造成了巴西社会的对立。1960年代,,。“两个巴西”的言论持续走热——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看到,一个是灯红酒绿、四通八达、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里约,一个是茅檐低小、道路泥泞、缺衣少食、破败不堪的里约——贫穷、暴力和毒品交易事件在后者频发。环境问题,也如溃烂的痈疽一般,在里约的海湾持续扩散。1950年代,里约人口数量已达250万;30年后,里约的人口猛增至1350万。庞大的人口数字让瓜纳巴拉湾的生态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给住房、就业、医疗、交通等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里约热内卢,这个六旬的老翁,早已不似昔日的壮汉,无法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