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格式:doc   大小:170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上传人:1485173816 2019/3/9 文件大小:1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总论规划背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四字方针。它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为科学合理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河西村,促进河西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村镇规划标准》和《内蒙古自治区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内容及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二章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基本情况(一)村经济、社会情况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河西村位于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西部,距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所在地2公里。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与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相连,西部与横道村接壤,南部与嘎达耐相连,北与民族村相连。2、气象资料历年主导风向西北风3~℃、水利、水文地质及资源情况村域内地下水质良好,地下水丰富。村内饮用水和生产用水均为地下水。4、工程地质情况河西村地处大兴安岭与嫩江右岸过渡地带,位于中低山地带。纵观全村基本呈南北走向,自然地理植被发育一般。土壤种类主要有黑土、草甸土等。5、人口情况该村现有人口1244人,其中四组420人。转移剩余劳动力106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村域用地情况全村耕地面积29330亩,林业用地661亩,村屯占地1050亩。7、经济发展状况2006年全村总收入350万元,人均收入2800元。其中:种植玉米收入150万元,瓜菜收入80万元,畜牧业收入40万元,其它收入80万元。2006年度全村牲畜存栏18760头(只)。8、六大行业发展情况村内有修配厂1处,年产值3万元左右。商店2个,年营业额4万元左右。有轿车4辆,机动三轮车2辆,四轮车210台,运输收入10万元左右。建筑业,有瓦工6人,力工98人,年收入20万元左右。服务行业,共有20人到各地从事装卸、运输、经商、加工等服务行业。养殖业,现有养殖户15户,饲养量2000头(只)。(二)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1、公共建筑及分布情况河西村村委会坐落在河西村四组。现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9名,教师3人。卫生所一处,缺少医疗设备,规模小,条件简陋。2、㎡,住房砖瓦化率50%,人均居住面积10㎡。3、道路交通及工程设施(1)道路系统:河西村内主要道路系统呈东西走向,道路狭窄,布局不合理,现状多数是土路,路面难走,排水不畅,急待改善。(2)电力情况:村内变压器容量为120KVA,全村电力输入电压10KV,输出电压380V/220V。(3)电讯情况:现有电话75门,手机200部。入户率为35%。(4)给水情况:村域水源蕴藏量丰富,水质属弱酸性,目前尚无供水系统。(5)排水情况:目前村内无排水设施,生产、生活污水就地排放。(6)有线:已有60%村民接通了有线电视。(7)邮政设施:无。二、存在问题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河西村的实际情况,河西村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经济转型缓慢河西村村民主要依靠农业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村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要想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只有投入资金来完成水利设施的修建才能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和高产田都需要一笔相当数额的资金,使许多农民难以承担,这也是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3、农民对组建协会和发展订单农业的意识淡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村民没有参加协会,均以家庭为单位,不利于与金融、市场、项目的对接。对市场的洞察力不够,掌握市场信息量不足,近年来一直没有妥善调整好种植业结构,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4、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村屯环境差房屋和庭院建设不规范,整体布局不协调,人居环境差,卫生、医疗、教育、文化等硬件设施落后。第三章发展需求与条件分析一、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需求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打机电井,配套喷灌设施。增加水浇地面积,配套新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标准良田建设,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2、产业发展方面发展牧业小区,发展优质畜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先进适用的增产增收技术;引进农畜产品加工型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安置富余劳动力。3、公共事业方面建立和完善文化科技活动场所,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建设村级卫生室,购进常用医疗器材,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村民就医提供方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促进农民增收。4、在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