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重视课本,夯实基础.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重视课本,夯实基础.doc

上传人:dongmengguoji 2019/3/11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视课本,夯实基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重视课本,夯实基础熊云文教学难,语文教学更难!原因在于有二:其一、语文考纲中的的考点及能力的考查,虽然明确,但仍然给人“虚”的感觉,在教学中难以如理科那样有很强的操作性;甚至考试中明确了考点,也无具体可行的方法,仍然给人一头雾水。其二、现在仍有不少学生认为高考又不会考课本上的原题,对教材学不学、学好学差都没关系,甚至有些老师也存在轻视教材的情况。由于师生间的这种“共识”,造成了高中三年语文学****严重脱离教材的现象。针对于此,我个人认为是不够妥当的。综合近两年的江西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学切合教材的重要性。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语文教学中教材与试题的密切关系,教学应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充分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拿起一份近两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就会发现,试卷选材很贴近教材。一、识记能力的考查大都出自课本。09第1题的字音大都在教材中出现过,如“付梓”、“锱铢必较”、“歆羡”、“咸与维新”、“亘古”、“下乘”“否极泰来”等;第二题中的“哂笑”“落寞”“倩影”等也大都在文中出现过。而名句名篇默写及文学体裁常识更是全部出自于1—5册教材。二、文言文文言文考查的词语、句式都能在课本中找到依据,现代文阅读选用的文体、语言风格也与课文接近,话题作文也能在教材中找到素材。由此可见,高考试题不但没有脱离我们的语文教材,相反还紧扣了教材、大纲、考纲。文言文阅读是历年高考必考的一个考查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感觉学****起来比较吃力的一个内容。对文言文从心里恐惧、害怕,学****起来无从下手。其实不然,只要让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做好实词和虚词的学****和积累,不管题型怎么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可以把文言文阅读这一关攻克。目前《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在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二册的六个古文单元课后练****中出现的就有18个虚词和80个实词。课文中的文言文内容应该是考生最熟悉的例子,文言试题考查内容大多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如2008年分别考了“克、如、鄙、病”和“嗣”等实词,2005年的“坐、令”等实词都在教材中都出现过。这样的例子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至于虚词的考查,每组都有一句出自课本,更不必待说。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翻译更是建立在对实词、虚词及句式掌握的基础之上。再者,文言文阅读中虽有个别超出《考试说明》,但都未有超出课本的情形。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教材的学****教学中更应立足于教材。三、阅读鉴赏诗歌鉴赏虽出自课外,但考点考查在课本可以找到踪迹。2010年的诗歌鉴赏,就出自于《说木叶》中的一首诗,考查的是借景抒情的技法------哀景衬乐情;08年考“虚实相生”这一技法,文中相关的篇目有第五册的钱钟书《谈中国诗》,其文后的第三题为“试分析《登觀雀楼》与《寻隐者不遇》在处理虚与实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相关诗歌是第三册诗歌《雨霖铃》,其中运用了虚与实的技法。2008年现代文阅读《朦胧的敬意》,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散文,考查的是结构与表现手法。与课内相对应是《古都的秋》,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技法有衬托。至于作文,就阅卷场上反馈的信息表明:考生作文普遍存在材料贫乏、雷同、不典型,语言干瘪等毛病。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多方面的努力,但我认为:学作文,切莫忘了教材。教材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它还是学生作文的样本、素材库。它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