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青霉素的研究进展.docx

格式:docx   大小:19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青霉素的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wz_198613 2019/3/12 文件大小:1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青霉素的研究进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科课程论文学院**学院专业制药工程课程药学史与方法论年级2012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教授成绩青霉素的研发进摘要:青霉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青霉素的出现,使人类终于有了对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在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无数伤员因伤口感染化脓而死亡,当时的抗菌良药磺***也无济于事,此时青霉素发挥了它的作用,挽救了成千上万伤员的生命。青霉素的发现,引发了医学界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时代。本文主要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结构和分类,以及青霉素的作用机制、生产方法和使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关键词:青霉素;青霉素的结构、分类;抗菌作用机制;生产方法青霉素的开发历程1928年9月,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发现,青霉菌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其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并将青霉菌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1]:50Fascinating5-MinuteReads,:LibrariesUnlmited,1994。并于1929年在《不列颠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介绍了青霉素的杀菌作用等性质,由当时提取的青霉素杂质较多,性质不稳定,疗效不太显著,人们没有给青霉素以足够的重视。1939年钱恩、弗洛里等人在检索文献时,意外地发现了弗莱明10年前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文章。他们立刻把所有工作转到对青霉素的专门研究上来。到了年底,钱恩终于成功地分离出像玉米淀粉似的黄色青霉素粉末,并把它提纯为药剂。实验结果表面,黄色粉剂稀释三千万倍仍然有效且其抗菌作用比磺***类药物还强9倍,比弗莱明当初提纯的青霉素粉末的有效率还高一千倍,而且没有明显的毒性。1940弗莱明动身赶到牛津会见钱恩和弗洛里,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培养了多年的青霉素产生菌送给了弗洛里,利用这些产生菌,钱恩等人培养出效力更大的青霉素菌株。弗洛里等人四处奔波,希望英国的药厂能投产这一大有前途的新药,遗憾的是多数药厂都借口战时困难而置之不理。最后,他们带着满身的疲惫和残存的希望,远涉重洋,来到了美国,在美国,弗洛里等人终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帮助。1941年12月美国军方宣布青霉素为优先制造的军需品。伊利诺斯州皮奥里亚的一家工厂生产了第一批青霉素,但产量少得可怜,因为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直到1942年,人们发现了一种来源广泛又非常便宜的营养液、和一种生产速度很快的金菌青霉素青霉菌,而且找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培养方法,使得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变为可能。到1942年末,有二十余家美国公司开始大量生产青霉素。青霉素应用之初,不仅一般人对它表示怀疑,就连多数医务工作者也不相信它的药效。直到1944年,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始大规模地同德国法西斯作战,受伤士兵越来越多,对抗菌药物的需要尤为迫切。在这次战争中,磺***药在医治重伤员时效果却不理想,而为数不多的青霉素填补了磺***药的空白,显示了较大的威力,活生生的事实,使得医护人员不能不对青霉素刮目相看[2]江滨、李桂东、韩涛《发现与发展—造福人类的青霉素》《医药历史》2000。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取得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为表彰弗莱明等人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人。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青霉素生产国,青霉素潜在产能10万吨,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青霉素结构的确定自从青霉素被广泛应用以来,青霉素的结构便成为众多化学家追寻的问题,科学家相继从自然界中发现了6种青霉素(图一)。经过众多化学家的艰苦研究,从各种结构中筛选出了3种最为可能的结构(图2)。它们分别是噻唑烷-噁唑***结构、三环结构和β-内酰***结构。1949年将青霉素的结构确定为β-内酰***结构,青霉素结构的确定距离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已经有21年[3]***,,2007(7):1。为了纪念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把他发现的青霉素命名为青霉素F。图1自然界中6种青霉素及人工合成青霉素V的结构图2青霉素的3种可能结构青霉素结构特点与性质青霉素是发现最早、最卓越的一种β-内酰***类抗生素。青霉素分子中有一个游离的羟基和酰***侧链,氢化噻唑环与β-内酰***合并构成其母核,称为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acid,简称6-APA)。青霉素的分子结构由侧链RCO—与母核6-APA两部分结合而成。β-内酰***环是青霉素的结构活性中心,性质活泼,是分子中最不稳定部分,易发生水解和分子重排,导致β-内酰***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