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人物报道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物报道分析.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3/13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物报道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评析《第334个名字》这篇人物报道是冰点的特稿,整篇篇幅很长,但读完全篇,并没有觉得很冗长,而是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篇报道主要是以开诚老人捐献自己的遗体为线索,展开叙述,其中穿插了很多故事。都是与遗体捐赠有关的或者与医学院有关的。读完整篇,心灵会得的极大的震撼,为对自愿捐赠遗体的英雄们肃然起敬,会对医学院那种人道主义肃然起敬。从思想内容来看,虽然这是一篇人物报道,但是我觉得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一篇人物报道那么简单了,它其中褒扬的精神,是全篇的重心。文中有多处细节都体现了这篇报道要褒扬的精神,比如文中的“动手之前,一些外国留学生会按照各自的宗教仪式,为死者祷告。有人会专门带来白布裹着尸体,用手绢盖住死者的脸,尽管死者的脸部已经被学校用塑料布蒙住了。”“刀接触身体时,有人会亲切地打声招呼:大爷,我们开始了!做到中途,需要把尸体反过来,他们会说:大爷,咱们翻个身!一间解剖室同时摆放3具尸体,3个小组同时做实验,有学生会略显骄傲地比较:看,我们的大爷身体又瘦又结实!”这些细节描写,都很能打动读者,并且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记者这种处理方式也很巧妙,并不是空喊学生们如何如何尊重死者,而是通过学生们实验时的细节描写,既生动感人,又让读者很明了,也巧妙的表达了记者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文中还多处写到一些参观者在参观完“生命意义”——遗体捐献者的展览室后的感慨,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趴在玻璃罩前,扶着老花镜,细读这些遗嘱。离开时,他写下:人生是什么?在这里可以有个解答。”借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感慨,来表达记者自己的思想,并且也可以把这个思想传播给读者。从报道的行文风格来看,给我的感觉是:报道文字很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朴实动人,文风也很冷静,没有热血澎湃,但读者读完就是会按捺不住激动。这是一种很深的功夫,可以看出记者确实有相当高的水平。从报道的结构来看,我觉得是全篇是以开诚老人捐赠自己的遗体为线索,再穿插许多与主题相关的故事,读起来并不会觉得结构错乱,复杂,反而觉得比较简洁明了。报道以“一切都是按开诚老人生前的意愿进行的。”开头,很简洁,也带出了后面的故事,结尾处是“不用多久,工人就会在黑色的花岗岩上刻上“开诚”二字。名字是金色的,刻下它只需要5分钟。那是第334个名字。”首位互相呼应,而且刻意强调刻下她只需5分钟,就说明很简单,但是正是这种简单,才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报道还运用了多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容,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层层推进。我觉得能写出这篇报道来,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采访技巧,写作技巧等,记者肯定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文中有一处描写是这样的:“翻看这些申请表,照片里人们的衣着从对襟袄、中山装换成了西装、衬衣、T恤衫,从黑白照变成了彩照。早年的申请表已经发黄,裂痕斑驳。一些人自称“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为了“破除封建迷信”,决定通过献出遗体“报答共产党的恩情”,为祖国医学事业“添砖加瓦”,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