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项目:教育部高教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试点》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教高司函(2008)71号)
作者简介:陆慧娟:(1962—)女浙江东阳人,教授,中国计量学院计算机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校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从事数据库应用技术、多媒体应用、生物信息学方向的研究。
E-mail:******@cjlu. TEL:0571-86914580,**********
陆慧娟高波涌
(中国计量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其中的弊端与不足之处,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人文思想的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缩短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期望距离,对学生的就业、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在近十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入学人数持续增长。目前,全国有500余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高校中选修计算机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人数已达20余万,计算机已成为我国高校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专业。然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无法适应职业界需要的被动局面,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能力差,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而被拒之门外[1]。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我们的大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组织机构,是发展国家科学技术之重要的脊梁。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只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还欠缺。我国大学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正在探索,很多学生还在迷失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只是惯性地学习课本上的东西,惯性地复习、准备考试,而很少有人在考虑书本上的理论有什么不足之处,自己能不能提出新的观点,他们缺乏批判精神,很多人都在“大众化”,缺乏思想上的独立性、自由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即便是有少数人有什么新颖的、不同的观点,也很难得到外部力量的支持,最终往往只能夭折。在创业方面,我们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不少人甚至连创业的意识和勇气都不具备。仅有就业的意识,没有创业的能力,可以说也是大学教育质量不够高的一个现实。而享有盛名的微软、雅虎、Google等公司,最初都是由美国的在校大学生创办的,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所以我们的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
当今中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队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大部分IT工作者已然沦为廉价体力劳动者,正是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成为高级研发人才的必要素质造成了这一局面,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不够科学合理。大部分人停留在中低端位置,为自身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
我们对众多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后了解到,他们需要的是厚基础、重实践、重创新、懂规范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人才,但他们更看重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