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中医护理学基础.doc

格式:doc   大小:111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护理学基础.doc

上传人:漫山花海 2019/3/14 文件大小:1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护理学基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章*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2中医护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研究领域:(1)在研究对象对方面,既涉及患者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身保健与防未病;(2)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3)在学科任务方面及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服务对象:既包括患者,又包括健康人群。3中医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点:(1)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护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2)辩证施护—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施护施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施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4中医整体护理:施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5证、症、病三者的关系与区别:“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因此,“病”可以概括“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施指症状,而“证”施证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6八纲辩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将疾病的病位深浅、病位性质、邪正盛衰、证候类别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辩证。7扶正祛邪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8护病求本的概念:护病求本就是在护理患者时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这是辩证施护的根本原则。9三因制宜的概念:三因制宜护理施指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的差异性,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10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即被称为“治未病”。11阴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证、里证、虚证属于因证热证、表证、实证属于阳证(1)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润滑,脉沉迟等。(2)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临床可见面赤身热,神烦,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3)阴虚证:病理机制是阴液亏损,阴部制阳表现:阴液亏损,阳气相对偏盛而生虚热(4)阳虚证:病理机制施阳气亏损,阳不制阴表现:机体功能减退的气虚证候,阴气相对偏盛而生虚寒(5)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阴虚而阳亢,表现出一系列热象,临床可见甚至昏迷或烦躁不安,汗热而粘,面红身热,呼吸短促,手足温,口渴喜凉饮,舌红而下,脉虚数。(6)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阳气严重耗散而表现出阳气虚脱的证候。阳虚而阴盛表现出一系列寒象,临床可见神昏部知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口不渴,舌淡,脉微欲绝。12表里(表证病轻,里证病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1)表证:指外感六***邪气侵入皮毛,口鼻及浅表的经络时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临床可见发热恶寒,头身重,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证。(2)里证:指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主要有壮热,不恶风寒,烦躁神昏,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沉等。(3)半表半里证:指表邪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正邪相搏与表里之间。临床可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证候。13寒热(阴盛或阳虚则表现为寒症,阳盛或阴虚则表现为内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热,阴虚则内热(1)寒症: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可见:畏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惓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晰,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淡薄而润滑,脉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