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亿凯风水-千年风水说罗盘罗盘,又称罗经,有“包罗万象”、经纬天地之意义。罗盘是风水术立极定向的基本工具。尤其是理气派,不用考察山川形势,只凭借罗盘推演方位,论五行吉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就发现了天然磁石的存在,并了解了磁石吸铁的现象。《管子》一书中记载:“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铜金”,这是关于磁的最早记录。《吕氏春秋》上有更详细的描述:“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更是说明先民已经了解了磁石只能吸铁,而不能吸附金、银、铜等其他金属的特性。对于这一特性,东汉大儒高诱在为《吕氏春秋》作注时解释为:“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这种说法或许能够代表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罗盘一般由地盘和天盘组成。罗盘上有正针、缝针、中针之分;有金盘、银盘之分;有内盘、外盘之分;有天、地、人三盘之分。风水先生有的用正针度天,有的用正针格龙;有的用缝针测地,有的用缝针定坐向。没有统一规定,风水先生各行其是,都自称正宗,都说秘受先师真传。地盘是正方形,或称托盘,上有十字形两条线,中间凿有一个凹圆。天盘是圆形,盘底略凸,置于地盘的凹圆上可以旋转。天盘中间装有一根指南针,或称磁针、金针,指向南方。圆盘上的圈层有的简略,有的复杂。少则三层,多则四十多层。每层都有文字或符号,都有特定的意义。大约在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韩非子》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所谓“端朝夕”就是定四方的意思。《鬼谷子》记载“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也说明郑国人已经会在采玉时携带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但是由于并没有战国时带的司南流传下来,目前的司南模型是根据东汉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的有关记载复原而成。司南,已经有了后世的堪舆罗盘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方位盘和指极磁体,可以说堪舆罗盘的鼻祖。汉代式盘中的地盘为方形盘,虽然没有磁针,不能测定方向,却分层刻画有二十四个吉凶方位,这一特点被堪舆罗盘直接继承了下来,并演化为圆盘。于是,司南和六壬式盘的结合,产生了最初的堪舆罗盘。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罗盘已经发展到非常精细的阶段,内容也日益繁杂。罗盘形制日趋大型化,盘面的圈层也越来越多,集合了阴阳二气之理、八卦五行之旨、河图洛书之数、天文星辰之象、季候节气之序等等。罗盘有三针三盘,即由内到外依次是地盘正针、天盘缝针、人盘中针。三盘同分为每格十五度的二十四山(八干、十二支和四维)。磁针指向子午正中称正针;指向壬子、丙午之缝称缝针;指向子癸、午丁中间称中针。关于地盘正针的创立时间,目前已经不可考,但是最晚在唐代已经开始使用。至于缝针和中针,根据清末刘公中在《堪舆避谬传真》一书中的说法,缝针二十四山为唐人杨筠松所创,用以测天星。因此,又有杨公缝针,赖公中针之说。三针指向的不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李约瑟从磁偏角出发,指出正针所指是天文上的南北,至迟是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时所定;缝针是杨筠松在公元880年前后观察到当时的磁偏角东移,因而把正针的方向作七又二分之一度西移;到了12世纪,磁偏角又向西倾移,因此赖文俊按正针的方向向东移七又二分之一度。三盘三针是为了适应磁偏角的移动而做的相应改动,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这种偏移现象,成为今天研究中国古代磁偏角现象的实证。堪舆理论认为,正针定南北,是纳地之气,因此叫地盘正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