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禹在渭源鸟鼠山疏导渭水时,冒着大风大雨走在前面  禹,姓“姒”(sì音同“似”),名“文命”。因治水有功而世人称其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叫鲧(音同“滚”)。鲧是北帝颛顼(音同“专须”)的儿子,黄帝的曾孙。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能够登临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大禹的父亲鲧在今四川北川县的汶山有封地,母亲是有莘(shēn音同“身”)氏部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大禹幼年随父东迁,来到中原,帝尧授鲧的封地在崇山,即今中岳嵩山。帝尧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非常忧愁。洪水泛滥之时,几个大臣推荐鲧去治水,但尧对鲧很不放心,说他“不服从天命,危害族人,用不得。”但是因为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尧只好起用了鲧。鲧原为天神,下界时偷了天帝的宝贝“息壤”。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所以鲧治水,理所当然要用息壤神土来堵洪水,肯定就是一个“堵”字。中国有成语“水来土掩”,鲧采用不断加高堤坝的办法治水,泥沙排出不去,河床越淤越高,堰塞湖越来越多,最终事与愿违,堤破水决,淹死无数黎民。关于鲧的命运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鲧治理洪水可能就要成功,只是在关键时刻,天帝发现了他的偷窃行为,大为震怒,派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还收回了神土息壤,终于使得鲧的治水功亏一篑,彻底失败。二是:舜执政后巡视天下,发现鲧不仅是个凶神恶煞的人,而且只会用堵截的办法来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九年不见成效,祸害了老百姓,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第二种说法流传最广,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羽山位于今江苏东海县和山东临沭县交界处,面临东海,是东方荒蛮之地,山下到处是流水,山上经常下雨,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身上长花纹的大毒蛇。鲧在羽山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杀死,之后变成了黄熊,攀岩越险,坠落在羽山悬崖之下的羽渊而死,从此羽渊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踏。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剖开他的肚子,于是大禹出世,而鲧的尸体则化为一条黄龙飞走。大禹长大成人,歌声很好听,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大禹的身材很好,高矮胖瘦都符合世人的审美标准,他的身高就是标准尺度,所以人们会凭借着大禹的声音和躯体,来校正音律高低和尺度长短。大禹非常聪敏机智,性格庄重严肃,他勤勤恳恳、吃苦耐劳、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堪称为百官典范。尧逝世后,舜举用鲧(音同“滚”)的儿子大禹来担任司空官职,继承其父未能完成的伟大事业,继续治理洪水。大禹叩头拜谢,却要将职位谦让给德高望重的老臣皋陶(音同“高姚”),以及尧的两个兄弟契(音同“谢”)和后稷(音同“继”)。舜没同意,而是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大禹接受了舜的授权,与农官后稷和林官伯益同时到任,命令百官发动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干活。他披上蓑衣拿起耒(lěi音同“垒”),穿山越岭,一路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大禹为父亲治水无功、受罚丧命而感到难过,苦苦思索治水的新办法。他吸取父亲的经验教训,将治水方法由单纯的“筑坝堵水”改为疏导和筑坝相结合,利用水从高处向低处流的自然特点,顺应山势地形,高处凿通,低处疏导,把滔滔洪水引入已疏通好的河道、洼地或湖泊,让河川湖泊在地面固定的地方聚集流淌,最终全部汇入海洋。待水患平息后,大禹再让老百姓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天帝严厉惩罚了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