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急诊急救绿色通道.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急诊急救绿色通道.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9/3/15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急诊急救绿色通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医院涉及的急诊急救,涵盖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两个部分,院前急救是指患者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急救车出现场进行的医疗救治,而院内急救是医院急诊室的治疗。目前市内的急救系统模式,是患者家属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负责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到家中接诊,将患者转诊至医院急诊科简单交接,医院急诊科接到患者后,再采集病史,根据患者情况启动院内急救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之前信息沟通不顺畅,衔接不紧密,存在着一定的信息断链,没有最大限度地节省诊治时间。急诊急救工作面对的往往是命悬一线的重症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对危重症患者来说,加强急诊绿色通道建设,通畅就诊流程,最大限度地节省急救时间,具有非凡的意义。但目前本市的急救系统一直存在着信息断链,就是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不畅。现今,急救体系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分别是相对独立医疗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仅限于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连接。交接病患大都以口头为主,院前急救医生将患者转送到急诊室后,院前急救医生与急诊室医生对患者病情多以口头上的交接为主,虽然对患者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初步诊断、抢救和治疗有院前急救病历,但内容都比较简单、在病历项目、书写等方面都不能做到院前急救系统的统一规范。 目前,北京急救系统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与ICU和手术室之间大多没有建立起一站式的“绿色通道”抢救机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患者送到医院后都首先要到急诊室检查后,才可以进行分诊,或者进入ICU,或者进入手术室,而不能在进行院前急救时就能判断要进入哪个科室治疗。在急救现场院前急救人员不能及时将患者基本信息及在车内对患者进行的判断抢救治疗过程快速传递给医院急诊室,从而为患者进一步进行院内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而医院也无法将床位动态以及急诊室的有经验的医生对诊断、抢救治疗的意见等信息及时反馈给院前急救人员。要解决这种断链,必须建立急救体系院前和院内急救的“无缝隙衔接”的“绿色通道”机制。就航天总医院急诊急救工作来看,也分为院内急救和院前急救两部分。院内急救,启动于急诊科。和一般医院不同,总医院的院前急救,又分为两部分:航天内部83769急救热线(同时承担着约1500户一键通急救工作)和北京市120东高地急救站。这两套急救系统均只有一辆急救车。120急救车归属于北京市120统一调度,在市内转运危重患者。83769属航天内部急救热线,接到患者呼叫时,第一时间出诊将患者接至总医院急诊科急救。总医院充分利用120东高地急救站和现有的院前急救条件,以急诊科为平台,整合医院内优势医疗资源,建立了“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多发伤复合伤、急腹症”等急诊常见疾病绿色通道,进行相应急诊急救模拟演练,在面对以上急症时,急诊科能在第一时间邀请相关科室紧急会诊,进入院内急救流程,将患者转入导管室、手术室或相应科室给予专业治疗。在院前急救部分,因同属总医院急诊科管理,院前急救和急诊科医务人员沟通联系密切,航天内部83769热线已经初步实现了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连接。即患者拨打83769呼救后,急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入院前抢救时,通过电话将患者情况提前告知急诊科医务人员,使医务人员能够在患者被送达医院之前即已做好相应接诊准备,最大限度节省了救治时间。随着周边居民的逐渐增加,总医院服务的人群已扩增至76万人。在这种情况下,一辆急救车的83769急救热线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