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清军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军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9/3/1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军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肁清代士兵普遍拥有“第二职业”莈螆  曾国藩曾说,清军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螄  晚清军营的一大怪状是士兵普遍都有自己的第二职业,或者经商做买卖,或者种地,或者操持什么手艺。对许多绿营兵来说,做小生意或者手艺活儿是他们的主业,而当兵才是“第二职业”。他们的主要时间都用来开店摆摊,或者做木匠、裁缝等,只有轮到自己值班时,才到营里去呆上一天。薈  据鸦片战争期间定海县令姚怀祥幕友的王庆庄透露,定海镇的绿营兵,有一半的真正身份是理发匠、修脚工、仆人等,“额兵逾万,后减至二千馀,承平日久,隶兵籍者,半系栉工修脚贱佣,以番银三四十圆,买充行伍,操防巡缉,视为具文。”***  绿营兵还有开杂货铺的,开茶馆的,贩鱼的,卖肉的……几乎无所不有。袆  原本以打仗为职业的军人,怎么会出现“小贩化”“工匠化”呢?袀  这是清代“薄俸制”惹的祸。清代绿营兵平均每月收入白银一两三钱六分、米三斗。清代绿营还有另一项让人啼笑皆非的规定,就是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甚至军装马匹都要军人自己负担。芀  清初物价很低,一个绿营士兵的月饷可勉强维持一家生活。但随着清中期之后物价渐涨,这点军饷就不够用了。但清政府却以“遵守祖制,永不加赋”为名,拒绝对军饷标准进行调整。和士兵一样,绿营军官的收入同样过低。最高武官,年收入尚不足千两。这怎么能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费用?何况许多军官的官职是花钱买来的。军官的搜刮对象远不如地方官那样广泛,他们能剥削的,只有属下的兵丁。羅  经过层层盘剥,最后落到士兵手里的军饷实在少得可怜。羆  当“皇粮”填不饱肚子时,士兵们别寻生计,也就自然而然。由此才出现在晚清军营中广泛的经商潮。士兵混迹市肆,做小买卖,干手艺活,挣钱糊口。有些地方军官干脆鼓励士兵个人外出经商,自己侵吞一半兵饷,只把一半兵饷发放给士兵。这种情形在有些地方渐渐成为一种半公开的制度。因此,士兵们的主要精神都放到谋生上,对日常操演能躲就躲。营中每逢会操,大都是雇人顶替。芁  与此同时,由于绿营士兵的武器用品都要自己购买,所以大部分兵士能不买就不买,损坏后能不添补者就不添补。再加上拨下来的军马草料从来都不够用,“兵马关支草料,多有克扣短少”,士兵们都不愿认真操练,怕累着战马,出个三长两短,自己还要承担赔款。因此军中“马皆骨立,鞭策不前。又器械如弓箭刀枪盔甲火器等件,俱钝敝朽坏,至于帐房窝铺雨衣弓箭罩,从未见备”。螈  这样一支军队,谈什么战斗力呢?羈  道光三十年太平军初起之际,朝廷命周天爵署广西巡抚领兵***。周天爵在致亲友的信中这样描述清军在太平军面前的表现:肆  出征之际,士兵居然如同徘徊在屠宰场门口的猪羊,说什么也不愿上路,“于是二月初一日出省,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坡,皆不愿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吏,未走先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