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皮肤美白理论知识.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皮肤美白理论知识.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3/17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皮肤美白理论知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黑素代谢异常disordersofmelaninpigmentation 黑素和(或)黑素细胞的增多、减少或消失导致的皮肤颜色异常。可因各种内外因素如遗传、内分泌、营养不良、系统性疾病、日光及其他理化因子所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色素增多及色素减少两大类。根据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黑素位于表皮基底细胞层的黑素细胞所产生,分布于表皮的基底细胞及棘细胞内。黑素为机体内的生物滤光器,能吸收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和减轻由于日光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皮肤损伤。皮肤颜色是由黑素决定的。黑素为一脂色素。在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内以酪氨酸为底物,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羟化生成3,4-羟苯丙氨酸,或称多巴(DOPA),多巴氧化脱羧成吲哚-5,6-醌,聚合而成黑素。缺乏酪氨酸酶时,则不能合成黑素。黑素小体黑素细胞内的特殊颗粒,由蛋白质结构和脂色素组成,呈圆形或卵圆形,是制造黑素的细胞器。根据黑素小体黑素化的程度不同,黑素小体的发展分为四期:①Ⅰ期。黑素小体为球形或卵圆形空泡,内有少量蛋白质微丝;酪氨酸酶活动性很强,但尚无黑素形成。②Ⅱ期。黑素小体为卵圆形,其中大量微丝蛋白交织成片;酪氨酸酶活性很强,仍无黑素形成。③Ⅲ期。黑素小体仍为卵圆形,酪氨酸酶活性较小,其中已有部分黑素合成。④Ⅳ期。黑素小体内已充满黑素,酪氨酸酶已无活性。在白种人的黑素细胞内不能形成Ⅳ期黑素小体,黑种人黑素细胞内有大量的Ⅳ期黑素小体,而黄种人则介于其间,黑素细胞内可见到各期黑素小体。黑素小体黑素化的程度是不同种族肤色差异的原因。在咖啡斑的皮损内,可见到巨大的黑素小体。黑素细胞合成黑素的唯一细胞。来源于胚胎的神经嵴。在胚胎早期,原始的黑素细胞即开始向表皮方向移动,到胚胎4~6月时,黑素细胞才形成树枝突,并能合成和输送黑素小体到表皮角朊细胞。真皮内的黑素细胞较表皮出现为早,随着胚胎的发育,真皮内的黑素细胞渐渐减少而消失。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胞体较基底细胞小,有两个或多个树枝突。它能合成和分泌黑素小体,一个有活性的黑素细胞,胞浆内含有各期黑素小体。黑素细胞对内分泌、日光及各种理化因子的刺激发生反应,表现为黑素小体的合成增加,树枝突增多,输送黑素小体的速度加快。每一个黑素细胞与其四周的20~30个角朊细胞相联系,构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又称黑素细胞角朊细胞单元。黑素小体合成后由树枝突输送到表皮角朊细胞内,在此被逐渐降解,最后随表皮角质细胞排出体外。黑素的合成和降解是由黑素细胞和角朊细胞共同完成的。当黑素小体的转输受到影响时,皮肤黑素也会受到影响,如湿疹后的色素减退斑。人体各部位皮肤内的黑素细胞数量不等,面部和阴部黑素细胞较多,约为2000/mm2,躯干部较少,约为800/mm2,四肢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同人种,其相当部位的黑素细胞数量均相等。因此,肤色差异是由黑素细胞合成黑素的能力所决定。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毛发、眼及皮肤无色素或色素缺乏。发病机理是酪氨酸酶不能合成或酪氨酸酶转输受阻使黑素不能形成所致。根据体内有无酪氨酸酶又可分为酪氨酸酶阳性白化病及酪氨酸酶阴性白化病。临床表现为初生时因皮肤无色素而呈淡粉色或乳白色,头发淡黄色或白色,纤细无光泽,双眼虹膜呈灰蓝色或透明,瞳孔红色。由于缺乏黑素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因此患者受日光照晒后皮肤发红,而且容易发生日光损伤,使皮肤干燥,早老和早期发生皮